新闻的写法-全媒体实战攻略

价格 45.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7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新闻的写法——全媒体实战攻略》颠覆以往新闻教材的老套路,从“捕鱼说”、“烹饪术”、“幽默感”、“法纪论”四方面讲述新闻采集、策划写作、亮点嫁接、深度运作等 诸多实践的关键环节。该书是高度压缩的新闻实训指导性用书,既有知识,又可解惑,观点深入浅出,令人豁然开朗,可用做业内新记者的培训用书。 

目录

引论 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 
A捕鱼说 
记者想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必须先当一个瘾头十足的渔夫,捕捉到大量的新闻鱼儿,如何钓上来?“钢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乃亲身感受也。新闻像鱼钩,标题像钓饵,导语像鱼钩上的倒刺,钓鱼术很精深呀。 
A1突发新闻——手疾眼快捕“游鱼” 
A2第二落点——借风看水追“快鱼” 
A3“新闻群”——撒开大网捞“鱼群” 
A4政务报道——清江淡水藏“鲜鱼” 
A5赛事——特殊通道钓“大鱼” 
A6新闻工作室——机制灵活抓“活鱼” 
B烹调术 
记者有了充足的素材后,能否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此时,你要从渔夫变换为新的角色——酒楼的大厨。无论稿件还是版面,都要制成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捧给受众品尝。 
B1动画意识——妙手行文似摄像 
B2破题收笔——苦辣酸甜贵在鲜 
B3人物底蕴——形神升华意境远 
B4对比报道——口感迥异滋味浓 
B5动感版面——梦幻视觉的CVI 
B6无纸校对——差错怪影难驱走 
C幽默感 
记者想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还要像小品明星赵本山、潘长江那样,善于用幽默、悬念等手法给故事情节嫁接亮点。那你就当一回出色的小品演员吧,“谢谢啊——” 
C1灵感标题——钩住读者的眼球 
C2幽默导语——段文字读上瘾 
C3亮点情节——巧妙嫁接添趣味 
C4调侃评论——一针见血透机智 
D法纪论 
记者讲故事,也要顺从游戏规则,避免踏入雷区。保存自己,才能揭露阴暗。那你就要当一位“新闻律师”喽。你看,网络突发的爆炸性消息,如何辨别真假?传说中见官大一级的“无冕”,稍不留神就会引来指责,难也! 
D1网事报道——全媒体实战谋略 
D2情报新闻——布网盯住新消息 
D3批评报道——证据确凿揭真相 
D4揭假断真——幕后亦是真新闻 
D5焦点访谈——暗访秘录追热点 
跋 知足常乐

摘要与插图

引论 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 
一、“华体”故事笔法的中国式解读 
1.为何从“华体”讲故事流脉谈起? 
人类从诞生起,就离不开新闻信息。那些口头、文字、声像、视频、网络、手机等等新闻载体的兴衰轨迹,记录和催动了社会进步。唐朝孙樵所记的《开元杂报》、1609年德国《关系报:总汇消息》,以及《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百年大报都洋溢着故事笔法的灵感。是这种笔法真正上升为新闻学范畴,则不能不提及《华尔街日报》。 
1889年7月8日,三位激情四射的年轻记者创办《华尔街日报》。他们是:查尔斯·亨利·道、爱德华·琼斯和查尔斯·博格斯特莱斯。然而,报道中那些枯燥的财经术语,令普通读者感觉晦涩难懂,也让专业人士感觉平淡,于是报纸的生存危机就难免了。 
1912年春天,酷爱狄更斯小说的克拉伦斯·巴荣自任总编辑,天才地提出一篇好稿件就是“说一个故事”,并策划了诸多刺激性报道,大胆揭露财经内幕,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在他任内尚未形成“讲故事”的明晰路径。 
1929年6月,巴尼·基尔格尔进入《华尔街日报》。这位马克·吐温小说的粉丝,曾在“亲爱的乔治”专栏写下大量精彩文章,并赢得罗斯福总统的公开赞赏。他任总编辑后,改变了巴荣的“讲故事”角度,提出“不是把故事讲给银行家听,而是讲给银行家的客户听”。他要求编辑在记者稿件中巧妙地穿插情趣,使之“看起来像报纸,读起来像杂志”。在其苦心“编织”下,该报形成“讲故事”流水线,并成为日发行100万份、风靡全美的大报。 
2007年6月28日,76岁的鲁珀特·默多克忽然大热,是因为他透露了吞并《华尔街日报》的秘密,立刻引起该报记者编辑罢工。2008年5月《华尔街日报》改版上摊,以“纽约读本”叫板《纽约时报》。“华体”从此进入第三个“讲故事”时期:从长篇分析评论的非事件性报道,转为偏重破解突发新闻内幕的深度报道;从传统的重点揭示重大财经新闻的真相,发散为时刻追踪世界和美国重大社会热点,并为这种“特稿”设立了“专栏”。 
为抢占传媒制高点,该报讲故事的选题范畴为: 
(1)热点。追踪灾害、战争等世界热点话题。譬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萨达姆被绞死、卡扎菲被杀、拉登被击毙,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钓鱼岛冲突、乔布斯逝世、李娜法网夺冠、斯诺登逃离美国,等等。 
(2)财经大势。盯住世界经济每天发生的大事件。这是该报作为财经大报的主题。譬如《鸵鸟效应可怕吗?》描绘了这样的效应:在股市,投资者不再觉得自己“牛”,但也不会成为“熊”,因为你可能变成了“鸵鸟”。 
(3)科技发明。这是顺应美国人的一个传统偏好。无论是轰动的、朦胧的、有趣的天才发明,都会让美国人饶有兴致。譬如《狗活一年真等于人活七年?》质疑这个似乎根深蒂固的公式;《粒子对撞揭开宇宙秘密》针对科学家计划启动全世界大的粒子加速器提出疑问:这是否会引发黑洞让地球毁于一旦呢? 
(4)中国话题。这是东方大国崛起引发的高频见报。如2012年12月4日《读报:外媒评中国领导人要求收起红地毯》报道:“习近平上个月就任中共中央后次发表的公开讲话有着不同寻常的直率,他直接指出许多官员的那种帝王做派对中国共产党继续维持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报道说,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末任厦门市副市长时,他住在单位宿舍里,自己洗衣服,并在单位食堂就餐。” 
2009年,《华尔街日报》销量惊人地达到202万份,升至美国报媒第一位;2011年2月,与苹果公司合创100个版的iPad网络报纸《The Daily》,以每周99美分的低廉价格,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