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不去的坎-中国社会各阶层心理障碍分析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社会各阶层心理障碍分析为题,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剖析,采用纪实性手法,在国内次对各个社会阶层的心理障碍进行了界定和系统分类,通俗而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当务之急,是矫正有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障碍;不论是政治杠杆、经济杠杆或者是文化的、法律的杠杆,其功用都需要通过社会心理杠杆来完成。作者指出,各种心理障碍都“并非隐私”,需要我们直面以对,只要采取的措施得当、工作到位,“没有过不去的坎”。

目录

01? 基尼系数与古典公平观——公平偏差

? 均等偏差:抽肥补瘦

? 倾斜偏差:带路人不是领路人

? 忽略偏差:漏桶原理

02? “红太阳现象”带来的思考——失落情结

? “报告文学之父”徐迟之死

? 美国西点军校的雷锋像

? 老百姓,捂紧自己的钱包

03? “幸好警察不是假的!”——信度偏差

? 全国届律师遁入空门

? 我给“黑哨”送红包

? 契约精神与汕头市危机

04? 道德晕眩的“厄尔尼诺”现象——矛盾趋向

? 道德观念冲突日益加剧

? 白衣天使与黄色书刊

? 骇人听闻的“黑色逻辑”

05? “干吗不扔第二只靴子!”——完形趋向

? 韦思博士的“公正论”

? 坐车的不开车的

? 一位士兵的奇特遭遇

06? 鸦雀无声与庶人议政——“奈尔”趋向

? 泄气中心与鼓气学校

? 低级牢骚与牢骚

? 恐怖的印度掷石节

07? 耐用的雨伞卖不掉——定势偏差

? 北大教授坠楼之谜

? 平庸者的五大优势

? 一亿男光棍的潜在威胁

08? 父子兵、夫妻店、亲家村——悖理情结

? “破三铁”为何戛然而止

? “家族化现象”的背后

? 人情消费——健康社会的流感

09? 中国人的头号心理疾病——人际趋向

? “做人”与“做事”孰重?

? 河北某地的“哥们互联网”

? 十个图章抵不过一个老乡

? 从人际敏感到人际障碍

10? 海南:逃婚者的天堂——虚荣人格

? 脸面与“喜鹊文化”

? 贫困学生内心隐痛

? 斗富不可取

11? “集体主义”葬送了诺贝尔奖——内耗人格

? 内耗简析

? 外贸行业的煮豆燃萁

? 看钱钟书的小说《围城》

? “红眼病”与女劳模之死

12? 自行车比汽车更污染?——自利趋向

? 屁股决定脑袋

? 什么钱钱?

? 中国刮起“审计风暴”

13? 卫星上找不到的城市——缺损人格

? 街头电话亭何罪?

? 环境污染与良知缺损

? 集体利益之殇

14? 民族劣根性暴露无遗——冷漠情结

? 冷漠泛滥

? 纽约凶杀案在中国重演

? 数百村民在围观什么?

15? “帝王情结”与“圣贤期待”——人格

? 帝王情结与人格

? 大学需要“明星”撑场面

? 学术的恶果

? 神医开出的“官场妙方”

16? 权力拜物教的衍生物——官位情结

? 班干部“索贿收贿”现象

? 中国的“处级和尚”

? 官太太争夺战的缘由

17? 五粮鸡尾酒与茅台威士忌——非我偏差

? 马克中国奇遇记

? 外国使馆区的“女黄牛”

? 进军中国的“野鸡大学”

18? 惊心动魄的锦西“假兵案”——物化偏差

? 钱、钱、钱,命相连

? 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

? 金本位PK官本

19? 南京大街博士行乞——怠惰趋向

? 胡适考证:明朝亡于麻将

? 手术下的阴影

? 轮子·盘子·骰子·裙子

20? 境外赌城兵临北中国——投机情结

? 读托尔斯泰能找到工作吗?

? 凯恩斯炒股炒出的笨蛋理论

? 科技界的“七宗罪”

21? 中国人都是哲学家——欺瞒趋向

? 神秘的434工程

? 渭南抗洪一线的怪现状

摘要与插图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经提出了的“漏桶原理”。
  假定有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的国家,这个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他们分别居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分给他们同样多的粥。东部的富人人数少,粥相对来说就多,每天的粥喝不完,富人就倒了喂小狗小猫,浪费了很多;西部穷人那边呢,人很多,粥根本不够喝,很多人饿着,穷人们嚷嚷着说这样很不公平。
  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分出一桶粥,送给穷人吃,以减少不公平现象。政府的这种愿望和做法很美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为了把粥送到穷人那里,政府需要增加很多开支,比如要买装粥的桶,要雇挑桶的人。有时更不幸的是,用的那个桶还是个漏桶,下面破了个洞。这样,等粥送到穷人那里,一路上稀稀拉拉掉了不少。为了公平而增加了很多开支,甚至还漏掉了粥,这些都是效率的损失,而损失的多少取决于开支增加的多少和桶的漏洞大小。
  其实这个故事要说的意思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用征税的办法,从富人那里征税,把税收转移给穷人,但结果,穷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比富人失去的少。差额在转移的过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被必要的开支用掉了,另一部分有可能因税收转移方法不严密而漏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像漏桶一样,为了追求公平损失了效率。
  于是,奥肯说了一句名言:“当我们拿起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这里蛋糕变小,也是说效率的损失。
  一方面,收入越高纳税越多,富人们得到的收入有不少进了国库,富人们就不再想怎么投资赚钱了,蛋糕又变小了。另一方面,征税也影响穷人。例如,一个下岗工人终于找到了一份勉强糊口的新工作,但工资不高,却因此失去了政府的补贴。这样,他就不再工作专门等着吃国家救济,蛋糕再次变小。国家收入不断减少,结果就像政府的桶发生了“泄漏”似的,使得富人失去的多,而穷人得到的少。
  “漏桶原理”意味着,公平与效率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事实上,在我国理论界也流行着这样的观点:要么牺牲公平以取得效率,要么牺牲效率以求得公平。
  比较折中或者说比较通行的观点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请注意“兼顾”二字,这实际上是将公平摆在次要的或者说可有可无的地位上,这种认识倾向可以称之为“忽略偏差”。
  把“漏桶原理”奉为经典的理论家们其实并未发现,这个理论阐述的其实只是一个“平均”的问题而不是“公平”问题,而平均并不等于公平,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这些理论家还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套用了西方社会的理论而忽略了国情的差异:一是体制的差异;二是社会心理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反应。
  试问,美国一家私人公司的老板将自己不学无术的小舅子提拔为总经理与中国一家国有企业的总经理将自己的同样不学无术的小舅子提拔为财务处长,反应会是同样的吗?“公平”是抽象的,有具体效用的是人们的“公平感”。公平感是如何产生的?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产生的公平感往往不是来源于其行为结果的值,而是来源于与他人相比的相对值。当人们觉察到他的结果(工资、奖金、地位、赞誉等)与投人(资历、技能、职务、绩效等)的比率,与他人的结果与投入的比率相等时,就会感到公平,反之,就会感到不公平。亚当斯还认为,这里的“他人”既可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可指自己以前的状况(以前的结果与投入的比率)。尽管亚当斯的论述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描述色彩,但其理论不乏合理性,合理性在于它肯定了公平感作为一种态度体验是建立在社会比较之基础上的,而社会比较的参考体也包括自己以前的状况。
  与公平感有关的参照物除了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