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人心与人心的交流。,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其成长与发展,还决定其事业的成败与人生的高度。本书从心理学和社交技巧两方面入手,教会读者理解行为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大众心理学中的普遍规律,并联系现实生活给予阐释,提升读者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书中丰富的案例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有趣的社交心理学现象,帮助读者分析这些心理现象如何产生,如何使之为己所用,帮助读者取得他人信任、有效沟通,提高社交能力,成就精彩人生。
目录
Part 01 了解社交原理,做到知己知彼
聪明人都有好朋友
再坚强的人也有流泪的时候
士为知己者死
找朋友也暗藏法则
社交要会做也要会说
看一个人,就看他身边的人
无事献殷勤,看清动机很重要
Part 02 学会察言观色,快速获得人缘
不要做"第二眼人才"
对方的名字很重要
投其所好是好方法
座位安排也是学问
注意观察对方的无意识动作
从肢体语言透视社交对象
看懂面具
Part 03 掌握社交技巧,瞬间获得对方好感
懂得倾听的力量
多运用他人熟悉的语言
打好友情牌,温暖对方的心灵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在对方的领域提问
接受别人的习惯
给别人恰如其分的赞美
Part 04 看懂领导同事,自如应对职场
换种思维,职场更精彩
面子问题不可小视
春天般的温暖,秋天般的含蓄
远离是非八卦,管好自己的嘴巴
对新人不要敬而远之,也不能倚老卖老
Part 05 掌握客户心理,随心驾驭商机
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
苏格拉底教你给客户"催眠"
悉心倾听客户的话
"洗钱包"不如"洗脑"
真诚才是武器
Part 06 社交中获取他人支持的"七种武器"
换位思考才能打动人心
人人都有个性,找准你的谈话重心
示弱是聪明的表现
懂得自嘲的人
适当分享自己的秘密
让对方先提出问题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Part 07 体会人生真谛,处理冲突问题
要朋友还是要金钱
多些沟通,少些偏见
醒来闻闻咖啡香
与其生活在别处,不如生活在当下
放一放,味道更香浓
多利用葡萄藤效应
要求加薪不必尴尬
精简问题,直入核心
Part 08 巧妙化解社交中的敌意
适当地抬高对方,让他觉得敌视你毫无必要
避重就轻,转移他人的情绪焦点
以德报怨,赞美不友好的人
不要放弃那些能修好的机会
顺言逆意,让对手知难而退
自曝其短,效果斐然
有话好好说
Part 09 说服,是社交中的艺术
先让对方答应点小事
钓鱼要像鱼儿一样思考
引导别人走入你的思路
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层层递进,让对方放下心理包袱
让对方获得参与感
合理刺激对方的挑战欲
摘要与插图
聪明人都有好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座山”。看来,人们打心底里希望自己在友谊的道路上多栽花儿、少栽刺儿。可不是这样吗?当你在异地他乡,只身一人,若遇到什么棘手的事儿,真个是控天无路、诉地无门啊。但若出现一位朋友拔相助,让你逢凶化吉,你一定会无比欣喜吧。也难怪人们总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确实很重要。
一位名人也曾不客气地说道:“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说起来,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喜欢的人,也没有讨厌的人,恐怕问题还不只是凡夫俗子那么简单。想想那些可怜的“狼孩”吧。他们由于意外的缘故自小失去了父母,而被狼群抚养长大。当他们七八岁时,人们把他们接回人群里,却发现这些生理上与我们相同的“狼孩”,说话、思考、劳作、直立行走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像狼那样,昼伏夜动、吃着生食,甚至还发出嚎叫。“狼孩”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影响。
的确,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处于社交之中,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正常。心理学家发现,在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彼此依存,才能令族群生存下去。他们在狩猎或搭棚的时候,大家一齐合作要比一个人独干更好。可见,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也是人际交往的历史。正因如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称作“社会性动物”。“狼孩”和“人孩”的区别,便在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程——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在整个人生中学习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看到的各种媒体信息,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朋友交往,无一不是社会化的一部分。小到父母的只言片语、行为习惯,大到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都对一个人的社交模式起到影响作用。可以说,我之所以是“我”,与社会的塑造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社会化对人的强力塑造,我们才看到了与众人格格不入的“狼孩”,也才得到了一个有着深深社会烙印的“我”。
虽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认识到这一点的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很早就提出他对自我的见解。他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想到的自己。而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包括他的名声和荣誉,则被詹姆斯称为社会自我。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有多大,也许不用我们多想。有人在失败后觉得颜面扫地,有人为了名节而心疼欲绝,不都是因为这个别人眼中的自己而犯愁吗?可见,我们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诗人虽曾浪漫而孤寂地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远非这般疏离。在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中,我们甚至看到两个年龄跨度大、身处两国的人,竟在几十年的书信交往中,成为莫逆之交。在经典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一个小分队的战士,也不惜一切地在战地营救队友。电影《荒岛余生》里的查克,更与一只球交了朋友……这些看起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人际交往,无疑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希望与别人交往,以使自己不再寂寞。纵使我们都是一座座孤岛,我们也希望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设想一下,在如今这个分工如此明细的时代,型天才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不与他人合作,我们能独立完成的工作还有几项?
随着学者对人类的进一步了解,社交还不仅仅是人们的需要,也是近年来衡量个体健康的一个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定义中提到,社会适应良好也是健康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所处环境中,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到他人欢迎,同样关乎个体的健康。有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让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体验率提至86%以上。在个体成功的诸多因素里,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