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历史研究文存(2009~2014) 广播电视历史研究文存(2009~2014)

价格 5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2009年至2014年的文件、资料和研究成果,分为 “重要文存——中广协会史研会历届年会发言选登”、 “历史追问——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研究进展”、“ 历史回响——历史题材节目创新论坛发言选登”、“ 往事如歌——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历史镜鉴——学术调研与出版信息选登”、“ 往事留痕——中广协会史研会概况及历次会议纪要”六大板块,记录了第五届史研会的足迹,供后人查考。

目录

会议文存——中广协会史研会历届年会发言选登
 在中广协会史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一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广协会史研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广协会史研会2013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论坛上的讲话  
 在史研会2011年年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史研会2012年年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史研会2013年年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史研会2011年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史研会2010年常务理事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哥德巴赫猜想与历史研究
  ——在史研会2012年年会上的补充发言
 编写旧中国广播编年史的几点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历史追问——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研究进展
 广电总局办公厅转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关于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主要内容的提示》的通知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编委会组织机构名单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课题召开片区编委工作会议
 谈谈编写《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
 再谈编写《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
 北京市广电局关于整理广播电视编年史的几点做法
 新疆广电局组织精干力量推进《编年史》工作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课题组召开2010年度总结会
 杨波同志发函慰问各地《编年史》编委
 张聪会长率队到北京广电局史志办调研
 中广协会召开“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日期论证会
 关于“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日期的论证材料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编写规范及进度计划
历史回响——历史题材节目创新论坛发言选登
 读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镜
  ——广播专题《食堂不好就不办》创作体会
 采访“地下党” 践行“走基层”
 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纪录片《兄弟》创作体会
 探索主题报道大型电视直播的新模式
 多彩的历史个性的表达
  ——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谈
 把握历史题材的时代脉搏
  ——试析对台军事广播历史题材的新闻开掘
 在印记中追寻,在追寻中诉说
  ——《追寻红色印记》主创团队发言
 《一封家书背后的故事》的背后
 历史不曾远离
  ——《日本细菌战》的创作感受
 历史题材节目不能停止的追问与启迪
 第一至三届(2011~2013年)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评选获奖作品目录
往事如歌——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广播生涯中的金色音符
 我新闻生涯的几个“第一次”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的由来及其意义
 以双构思维走出两难困境
  ——以《档案》为例论历史题材纪录片制作
 追求真善美助力中国梦
  ——试论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创作的三个维度
 “我与人民广播”征文获奖作品目录
 “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大家谈”征文获奖作品目录
历史镜鉴——学术调研与出版信息选登
 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宣传几点经验性启示
 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发展道路及发展走向
 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学术理论研究概况
 融媒时代海峡两岸传播交流新进展
 中央苏区时期的电台广播形态源考
 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历史及其旧址保护、开发
 《声震长空——“我与人民广播”征文选》正式出版
 《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十年回眸》出版发行
 提出广播电视新定义形成传媒理论新体系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出版发行
 十年成果炳史册广播电视著华章
 两部广播电视学的时代跨越
 第六至八届(2009~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
 评选史志类获奖书目
往事留痕——中广协

摘要与插图

食堂吃不饱饭,大部分群众不满意调研结束后当晚向作了汇报,直到凌晨三点才动身返回北京。回京后,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纠正了全国大跃进期间这一极左的错误做法,八天之后,宣布全国大食堂解散。这件事除了歌颂我们的外,也是对我党敢于实事求是,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正面宣传。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定在武安伯延的四天四夜”这段历史故事,并安排到武安伯延50周年的纪念日播出。
  二、做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一定要读懂那段历史
  为了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公正地展在武安伯延对农村调查研究的情况,创作组一行曾三次到伯延村采访,访问当事人三十多位,录音素材长达二十多个小时,还到档案馆查阅数十篇相关材料,以及伯延村村史资料,记录笔记、复印资料近十万字。但感觉素材还是不够,于是创作团队人员的工作作风为榜样,再次深人农户家中,到那些已是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采访。像文中提到的到农民张二延家,看到炕上四个没有妈的孩子,主动提出给他代养一个女儿的故事,以到生病的农民王连生家中看望时,王连生急忙起身下炕,但一时找不到鞋子,从墙角找到鞋子后,亲自给王连生穿上的故事,都是我们在深入采访中得到的。这段故事,我们从里到外读懂了,血和肉的东西我们也掌握了,才开始编辑合成,所以作品是一气呵成的。
  三、一定要充分利用广播手段。把听众带进那个时代
  广播是靠听觉来完成送达信息的,广播虽没有华丽的画面。但声音和音乐的魅力也是无限的。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来伯延没有留下声音资料,我们与农民座谈的几个场景,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模拟出来,现场声的讲话都是由主持人演绎出来的,可亲可敬的声音如临其境地展示给听众,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但后来考虑到这是历史专题,不同于文艺作品,怕产生异议,改用主持人旁白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