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人们每天打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看新闻时,经常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街面上的抢劫,住宅内的侵害,滥杀无辜,还有弑亲案件……每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类案件报道时都会出现相似的疑问:作案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学科。 寻找这类人的行为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发现如何减少或控制这类犯罪危害的途径。如果说,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会遇到疾病侵扰,防病保健是人人都需要的知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犯罪现象的侵扰,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人人需要的知识。 笔者从1977年上大学到1982年毕业,期间从未想到过自己将用一生来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心理问题。当时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看书、思考……这恰恰是我从幼年起就喜欢的生活。于是,1982年1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就来到了当时的中央政法干校,即现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我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大概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又面临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转型背景,从我穿上警服那时起,社会上的犯罪问题就开始呈现较严重的态势。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年是在县级刑侦局长班里当班干事,每天除行政工作外就是与局长们一起听课,有法律课、刑侦课等,同时还参与他们的学习讨论。一次讨论中,有位刑侦局长发言说:“为什么现在犯罪的大多是青少年?这些人年龄不大,却胆大和残忍,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他们的犯罪心理……”那时,别说我们学校,其他各大学也没有人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
目录
1 犯罪防控
1.1 人类久远的难题
1.1.1 “绳之以法”的威慑性与犯罪防控
1.1.2 “绳之以法”的惩罚性与犯罪防控
1.2 人类曾有的探索
1.2.1 刑事法律的视角
1.2.2 犯罪的实证研究
1.2.3 犯罪异常的探讨
1.2.4 中国连续“严打”后的思考
2 谁在犯罪
2.1 犯罪防控的对象
2.1.1 各种犯罪防控思路
2.1.2 犯罪人与案件数量
2.2 认识犯罪人
2.2.1 犯罪人的基本分类
2.2.2 犯罪人分类的实证
2.2.3 犯罪被罚次数与犯罪数量分析
3 心理研究
3.1 心理基础
3.1.1 生理基础
3.1.2 心理早期发展
3.1.2.1 依恋现象
3.1.2.2 言语发展
3.1.2.3 社会性发展
3.1.2.4 认知方式发展
3.1.2.5 性格形成
3.1.2.6 观念形成
3.2 日常心理
3.2.1 意识活动
3.2.1.1 意识现象
3.2.1.2 觉知的“有一无”
3.2.1.3 有意识的层次分解
3.2.2 认识活动
3.2.2.1 感知觉
3.2.2.2 记忆
3.2.2.3 心象
3.2.2.4 思维
3.2.3 情绪情感
3.2.3.1 情绪体验
3.2.3.2 情绪表现
3.2.3.3 情绪生理
3.3 心理风格
3.3.1 人格或个性
3.3.2 心理动力风格
3.3.3 心理制动风格
3.3.4 心理表现风格
4 危险人格
4.1 危险人格概述
4.1.1 危险人格的概念
4.1.2 危险人格的研究
4.1.2.1 天生犯罪人
4.1.2.2 异常犯罪人
4.1.2.3 人格障碍
4.1.2.4 犯罪心理结构
4.1.2.5 人身危险性
4.1.2.6 犯罪人格
4.2 危险人格的分类根据
4.2.1 人格的由来
4.2.1.1 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
4.2.1.2 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
4.2.2 危险人格的划分
4.2.2.1 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
4.2.2.2 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
4.3 危险人格的类型
4.3.1 反社会人格
4.3.1.1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4.3.1.2 反社会人格与“天生犯罪人”
4.3.1.3 与反社会人格易混淆的问题辨析
4.3.2 犯罪人格
4.3.2.1 犯罪人格的概念
4.3.2.2 犯罪人格的形成
4.3.3 缺陷人格
4.3.3.1 缺陷人格的概念
4.3.3.2 缺陷人格的形成
5 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
5.1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5.1.1 异常表现始于早年
5.1.2 家庭背景基本正常
5.1.3 缺乏自然情感力
5.1.4 聪明且善谋划
5.1.5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
5.1.6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
5.2 张某的反社会人格剖析
——1991~2000年流窜数省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5.2.1 案情简述
5.2.2 张某的心理画像
5.3 王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3—2004年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主犯
5.3.1 案件简述
5.3.2 王某的心理画像
5.4 靳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
5.4.1 案情简述
5.4.2 靳某的心理画像
5.4.3 靳某的人格问题
6 犯罪人格犯罪解析
6.1 犯罪人格的特征
6.1.1 人生早年心理正常
6.1.2 基本社会化缺失
6.1.3 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
6.1.4 成年后犯罪升级
6.1.5 犯罪心理不可逆转
6.1.6 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6.2 董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6年赣、浙、闽三省系列入室奸、抢、杀人案的主犯
6.2.1 董某的案情简述
6.2.2 董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2.3 董某的人格问题
6.3 杨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1999—2003年皖、豫、鲁、冀四省系列入室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6.3.1 杨某的案情简介
6.3.2 杨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3.3 杨某的人格问题
7 缺陷人格犯罪解析
8 危险心结
9 意结类犯罪心理
10 知结类犯罪心理
11 情结类犯罪心理
12 异常犯罪与刑
摘要与插图
这些防范的思路和方法虽然各有价值但也各有局限性。先,分析严厉打击犯罪的防控策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滞后的防控,是永远要等犯罪人完成犯罪事实后才能进行抓捕、起诉和监禁的防控,通过判刑和惩罚将犯罪人与社会隔离的防控。其次,分析宣传教育防控,这类措施虽然弥补了反应滞后的缺陷,但是,事前教育和宣传有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宣传教育不能解决一些人在犯罪前面临的现实生活难题(有些人几乎认为他不犯罪就不能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能改变一些人认为用隐匿方式选择犯罪就可以逃避处罚的心理。再次,分析技术防控和情境防控对策,这虽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防控,可通过巡逻、技术装置暂时阻止有犯罪意图的人停止某次犯罪活动,但是,这仍是一种被动等待的、只在局部有效果的防控措施。除此之外,还有何种思路呢?本课题提出针对犯罪人的防控思路。以人为对象并将人分类的防控前提是:调查并研究哪类人在犯罪?哪类人影响并决定案件数量?哪类人决定案件的恶性程度?哪类人属于本性难改而不断地重复犯罪?哪类人是以犯罪为生存手段而不断地重复犯罪?还有哪类人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式的犯罪?将犯罪人分类,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而非单一的刑事政策进行犯罪防控,这需要以调整社会关系为目的,完善法律体系而非单一地完善刑法来达到犯罪防控的目的。这种防控还可以对社会中危险人员或人群进行可操作性的鉴别、心理评估、社会干预,包括社会救助等具体措施进行犯罪防控。总之,这种防控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犯罪原因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在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并以和谐为宗旨而制定的法律政策基础上。在这意义上讲,犯罪防控需要更多的理性行为,需要更多的调查和研究,需要有更高和更广阔的视野,需要有更长远目标的法律体系的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