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学概论》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暴力型犯罪心理、财物型犯罪心理、变态心理与犯罪、群体犯罪心理、犯罪的心理侦查、犯罪审讯心理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犯罪心理形成的认知基础
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
第四节 需要与动机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犯罪特点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身心基础
第三节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五章 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女性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 暴力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攻击
第二节 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暴力杀人犯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 性暴力心理分析
第七章 财物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盗窃犯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 诈骗犯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八章 变态心理与犯罪
第一节 变态心理概述
第二节 变态人格与犯罪
第三节 精神病与犯罪
第四节 性变态犯罪心理
第五节 纵火犯罪心理
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群体犯罪概述
第二节 不同类型群体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十章 犯罪的心理侦查
第一节 被害人的催眠询问
第二节 证人的认知询问
第三节 犯罪人的心理画像
第四节 犯罪人的心理测试
第十一章 犯罪审讯心理
第一节 审讯的心理学原理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 审讯中的心理策略及方法
摘要与插图
欺诈行为多数发生在生存遇到困境、生活困难或消费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时,有时甚至会因为挥霍需要实施诈骗。2.成就需要。先,欺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设置欺诈的环节与技巧,并与受害人进行周旋,要耗费较多的心理资源,但同时又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数量可观的金钱财富,并充分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要,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这种体现在较高自尊水平的非物质利益——即成就需要,是犯罪行为人实施诈骗的另一重要需要类型。其次,欺诈犯罪的实施使犯罪行为人获得更强的心理优势,而受害人往往因为突然遭受打击而体验到挫折感,这种对比下的心理优势也成为犯罪行为人不断实施犯罪的动力。例如:通过假冒国家干部谈恋爱,骗取女方的钱财,在受害人上当受骗后,仍然继续保持作案动机,维持虚假的生活背景与身份相关的行为与消费并以此为荣。
3.特殊需要。欺诈行为除了满足物质需要和成就需要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特殊需要,例如心理补偿。受害人一旦被骗,会体验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打击,这种被剥夺的感受往往会转化为欺诈他人的动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被骗,那么可以通过骗人弥补回自己的损失。很多初次实施欺诈犯罪的行为人正如上所述。
(二)欺诈的心理过程
欺诈不仅要求犯罪行为人的精心准备和聪慧的头脑,受害人的选择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欺诈的过程也具有一系列的特征。
1.欺诈的外环境
犯罪人要成功实施欺诈行为,必须充分建立起欺诈的外环境: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欺诈工具;心理环境包括唤起信任感、受害人的自信与疏忽、现实细节的伪装等。
(1)欺诈的物质环境
欺诈通常是通过语言实施的,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然而除语言之外,一些物质性因素也往往成为欺诈成功的重要工具。如果犯罪人以假扮某种身份作为犯罪手段,维系这种身份所必要的衣着服饰、社会角色、社会关系以及住所、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成为欺诈成功的工具。服饰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基本的品性与态度、社会地位等因素,例如衣衫褴褛者可能以乞讨为生,衣冠楚楚者可能工作稳定,但这种固化的模式却往往可能出错,尤其是诈骗情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