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撰写思路是:第一章梳理少年司法中的帮教责任。众所周知,社工进入司法机关针对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开展帮教工作,其前提是司法机关具有帮教的法律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请海淀区公、检、法、司的领导和同志们分别就犯罪侦查、犯罪检察、犯罪审判、行刑矫正过程中开展帮教的法律背景进行描述,同时将海淀区各司法机关开展帮教工作的方法进行总结,希望读者借此可以深入了解海淀区公、检、法、司及社工帮教“一条龙”机制的有效做法。其间,人民检察院的刘雅清大姐特意撰文,高屋建瓴地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阶段的帮教责任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离不开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因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撰写了第二章,系统分析了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理论基础,分别把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研究成果中对帮教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记载下来,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升社工服务目标的针对性和服务效果的有效性。第三章是《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前两章的撰写还有一些能够借鉴的知识和线索的话,第三章全部是“中心”社工的原创。“中心”社工全部毕业于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良好的专业训练背景,加之他们长期的实务经验积累与深度思考,完成第三章的撰写,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目录
序
第一章未成年人司法过程中的帮教责任
第一节在侦查工作中对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责任
第二节未成年人帮教责任在刑事检察中的新进展
第三节在检察工作中对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责任
第四节在审判工作中对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责任
第五节在矫正过程中对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责任
第二章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第四节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第三章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实务模式
第一节帮教工作的国内外经验及司法联动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帮教工作的个案管理模式
第三节 帮教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节帮教工作收集资料的依据与方法
第五节帮教工作评估诊断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节帮教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第七节帮教工作的结案与评估
附录:帮教典型案例
摘要与插图
他主张回到经验世界中去,以第一手的直接考察为基础,反对程序、数字、统计学方案和技巧。直接考察的方法有两种,探索和检查。探索是尽量以开放的方式观察、访问、倾听、查阅文献等。这种倾向于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涉嫌犯罪人帮教工作给予了很大启发,我们尤其应该反对静止的和结构性的预判,如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个孩子经济困难而倾向于判断其有侵财类犯罪倾向,而是必须研究真实的情境。但如果孩子的罪错确实与贫困有关,则必须对此加以承认。我们也反对将做人的工作、将帮教T作定量化、数据化。再有,我们要求对被调查对象采取尊重的态度等。
萨瑟兰著有《犯罪学原理》这一经典著作,他是米德的学生,所提出的差别交往理论深有影响,属于互动理论范畴,其核心观点认为犯罪行为是在与其他人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学会的。学习犯罪行为主要发生在亲密的人群中。这表明间接的、非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如电影、报纸等,对犯罪只起着比较次要的作用。在犯罪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两项学习内容即从事犯罪的技能和特定的动机、驱动力、合理化的方式和态度。这种犯罪的特定动机和驱动力,是从对法律规范的赞同和不赞同的不同方式中得到的。在一些社会中,一个特定的个人也许会处于那种认为法律应当被遵守的环境中;而另一些社会,他可能处于那种认为破坏法律才被赞许的环境中。一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中赞同违法的观念压倒了赞同遵守法律的观念。
无疑,我们今天考察青少年犯罪时,对于萨瑟兰的差别交往理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实务中无数案例都表明青少年的不良社会交往和群体效应极大强化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对涉嫌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必须重视改善其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