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价格 22.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0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人类历史已跨进新的千年。从20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诞生,到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也无疑是20世纪大的事件之一。某些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以此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主义只是在某种思想驱使下产生的历史插曲,它并不符合人性,因而没有未来;或许我们正亲眼目睹的事情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不仅仅是战后历史中某特定时期的流逝,而是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  然而,在西方“历史的终结”的鼓噪声中,刚进入新的“千禧年”,英国广播公司等多家西方媒体组织了“公元第二个千年大的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马克思,或高居,或名列前茅。在美国,由连锁书店出资创办的《图书》杂志评选出的“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非美国人的著作仅有3本,而《共产党宣言》赫然名列其中。一位西方学者中肯地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辟的分析,在帮助人们理解19世纪的同时,也同样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

目录

导论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编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近代工业革命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工业革命实现的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历史过程
三、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二节 欧洲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
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及其后果
第三节 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欧洲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一、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第二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方法论原则
一、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确切结论
二、社会主义在不同国情的国家必然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有机整体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 变革资本主义的科学指南
一、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根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揭示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三、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四、“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统
第二节 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一、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
二、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未来社会的制度特征
四、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I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
一、第一的活动及其历史地位
二、巴黎公社起义及其意义
三、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考
一、马克思关于绕过“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二、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第二编 社会主义从理想发展到现实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所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矛盾的尖锐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垄断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先胜利到多国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
二、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后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
三、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的难题
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和反思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三、列宁晚年关于政治建设的探索

第八章 斯大林

摘要与插图

三是科技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突破,是电磁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第二次科技革命作了理论准备。19世纪上半叶要的科学成就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制成第一个发电机模型。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场理论。它们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在此基础上,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激式直流发电机,为电气工程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875年前后,电动机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1876年贝尔等人发明电话,给人类社会增加了更为有力的通讯工具。1883年德布莱茨成功地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用碳化棉丝做灯丝材料的耐用灯泡,1910年又发明了钨丝灯泡。随后,电动车开始制造出来,公共运输实现了电气化,工厂、办公室和家庭的设备也电气化了。
  19世纪技术领域的另一项突破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完善。1862年,第一台内燃机问世,1889年发展到汽油机。1897年德国科学家又制造出使用柴油的柴油机,并很快取代了蒸汽机被用作各种交通工具的动力。此外,化学理论也取得重大成就,19世纪中期,原子——分子结构论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物学方面,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和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即一切植物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形成的,确立了细胞学说体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19世纪,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具有许多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成为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1876年左右美国和欧洲开始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二是科技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科技革命先发生在英国,而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三是有些国家两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科技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科技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科技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