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扬勇专著的《建设新中国的蓝图(精)》努力重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并揭示当年这些构建新中国第一幅蓝图的重大决策及相关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当年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策,这些决策又是如何写人《共同纲领》的。本书在呈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及大政方针时,有意识地突出若干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决策,如国体选择——人民民主专政,政体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建设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并重点揭示它形成过程的艰难性、复杂性及对共和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性。
目录
导 言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建立新中国与制定《共同纲领》问题的提出
一人民革命的初衷与新中国的美好前景
二历史的转折与建立新中国的提出
三建立新中国获得广泛认同
四 迫在眉睫的现实抉择与制定《共同纲领》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共同纲领》的制定
一制定《共同纲领》并不比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容易
二民主人士北上和《共同纲领》的酝酿
三第一次起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
四来得并不轻松的共识
五第二次起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
六 第三次起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七 民主与集中、心血与汗水的智慧结晶
第三章 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设计的理想追求
一国体选择:人民民主专政
二政体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章 建立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一 建设一支统一的正规化军队
二 建设一支人民的革命化军队
三 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强大军队
第五章 经济政策的两条主线:发展生产和保障过渡
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废墟上绘制蓝图
二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三 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
四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五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和经济发展模式
六 承载着由农业国变工业国使命的土地改革政策
七 合作社经济
八 其他一些经济政策
第六章 文化教育:以服务国家建设为根本出发点
一 文化教育放在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
二 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三 提倡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国民公德
四 以服务国家建设为根本出发点的文化政策
五 以服务国家建设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政策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创举
一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主张民族自决和“联邦制”
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和实践
三 《共同纲领》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定
四 的伟大创举
第八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 陌生的课题和审慎的态度
二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 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关系
四 “一边倒”: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保障世界和平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摘要与插图
《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写道:“中国人民的国防力量,就是中国人民的强化。胜利的人民在全国解放以后,将转为国防部队,而人民公安部队及人民警察,将担负起保卫治安、肃清土匪、消灭特务的任务。到那时,人民的数量应该减少,质量应该加强,并应逐渐提高其装备及训练。人民空军及人民海军现在就应开始建设起来。一切适合国防需要的军事编制及组织,现在就应开始准备,尤其是人材的训练及培养。”“国防建设,应是今后国家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面,我们的工业建设应与国防建设相配合。”定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在“总纲”部分就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努力巩固和加强人民武装力量,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怎么巩固和加强人民武装力量使其能够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任务呢?除了要发扬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军事制度”部分又专门单列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
新中国成立指日可待,国民党反动派已基本被消灭,国内和平即将实现,国家将要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之际,为什么非但没有转移对军事力量建设的重视,反而更加强调要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军队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有国无防、落后挨打的惨重历史,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内形势,从人民军队自身状况,从人民军队所要担负的新使命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旧中国有国无防、落后挨打,这是、等老一代开国元勋亲身经历过的切肤之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仅用了4000余人的军队,就轰开了一个“天朝之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中国从此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