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构建和谐社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宗教界的角度来说,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有意义的,是有所作为的: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提供了划分荣与耻、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基本界限。宗教界应该也可以以弃恶扬善的宗教理念推动信教群众尚荣知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光大“八荣”,拒绝“八耻”,使社会风气更加美好起来。
2.促进心灵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包含着个人内心的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下,整个社会不免发生各种各样的躁动情绪,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益摩擦,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的高科技、高情感现象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在我们面前。
心灵和谐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一种思想修养,是一种全民族文明水准提高的重要标志。当然获得心灵和谐有许许多多有效途径,其中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促进人们心灵的和谐,比如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对待财富,如何对待功利等等,在这些方面,宗教所主张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某些特定的群众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的,我们应当发挥这些积极因素。
3.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结构必然发牛分化,出现某些困难群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政府应当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援助困难群体,但是仅此还不够,有相当一部分扶贫济弱的活动是由民间的方式来完成的。宗教界主张助人为乐,主张慈航永渡,主张悲天悯人。从这些主张出发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动员信教群众扶助弱势群体,这既是宗教界的传统,也具有现实的需求。
4.为构建和谐世界服务。我们党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向往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化的条件下具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强烈的重要性,经济可以化,而各民族的文化将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多元化,要使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就需要交流,所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进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全世界五大宗教间的相互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的一个积极因素,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宗教界也应当在其中谱写、奏出新福音。
目录
论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人内心和谐与佛、道的融通
稳妥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和谐社会诚信为本
“中”与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研究
和谐社会与多元会存
和谐社会的理念内涵与人间佛教精神
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佛教圆融观的和谐伦理探析
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兰题
佛教“三分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
佛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功能之实观
佛教心灵和谐的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从“觉悟”之道看佛教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价值
发扬人间佛教思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试析佛教因果律与“八荣八耻”荣辱观
佛教戏曲《目连救母》之和谐性能
慈悲为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要素
佛教慈悲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教人本思想与人类社会和谐论
《老子》的自然观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论老子“为无为”哲学思想与和谐社会
老子思想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的与生态启示
圣经中的神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从圣经中的“和谐”思想看与和谐社会之关系
从“主祷文”看基督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努力打造和谐教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共和谐
别忘五教的孝道伦理——兼评《走向普世伦理宣言》
后记
摘要与插图
论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是指事物配合得适当和均衡。如音调和谐,舞姿优美,画的颜色很和谐,和谐的气氛等等。和谐在哲学上被称为“和谐原理”,又叫做“和合”,这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老子、孔子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宣扬世界大同,构建和谐社会。《老子》认为理想社会在上古时代实际是存在过的。《老子》描述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礼记·礼运》中记有的孔子关于“大同”与“小康”社会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
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至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还是以《礼记》篇中所说为据。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文明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