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于演变

价格 2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解答了四个问题:龙的真实情况,龙文化的结构与内容,龙、文化走向迷乱的原委,龙文化的醒世意义。《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亮点是确证了龙是龙卷风的古名。散见于大量占籍中的龙实况记录,是中国古人对龙卷风观察或体验的表述;奇异多样的龙图像是古人以象形与会意结合的思路对龙卷风各种动态的精彩描绘。龙是什么——这个几千年来众说纷纭、令人困惑的问题,终于有了个令人信服的科学答案。《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对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政治等领域的龙文化内容,分别作了解说,行文精练、准确、生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其中,对甲骨文、古文都作了白话译解;对龙的神话、龙的造型、甲骨龙卜辞、《周易》龙爻辞、龙的成语、《楚辞》及古诗文中龙的描写等都作出了新的科学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对兜文化走入迷雾的原因与过程,《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也作了系统考察,对流行的误解都举出实例予以分析反驳。
  中华龙文化史昭示: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巨大的潜力,但要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持续发展而不停滞,必须重视两个条件科学和民主。这和五四运动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一致的。

摘要与插图

地的礼器或作发兵符信;有特磬、鼍鼓和此绘龙陶盘,是祭祀和巫术活动的礼器。可断定,墓主人为部落军事领兼巫师①。此龙原型是双龙卷,在这里,古人想象它一兽头二身,二身可分可合,这是合体形态。体画卷曲,因迁就盘形。龙能吸物的特点以利齿衔木枝喻示之。双龙卷奇特,古人多有观察,后来特取名。《说文》:“龙,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徒合切。”传抄中丢了一个双字,“就,双飞龙也,”即今所谓双龙卷。有些学者说此龙原型为蛇,为鳄,或名之蟠龙,均不妥。综上所述,原始社会龙造型,一开始即以动物作比喻。对龙的某一特点可有多种想象,故造型多样。造型材料先是天然的泥土、蚌壳、石、玉,后是在陶器上绘图,随生产进步而变化。龙造型的内涵是拜龙为图腾,以龙通地天,向龙祈雨,用龙镇宅镇墓,乘龙飞行等,都与龙的特点相关联,都与实际生活与心理的需要相关联,都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三、三代龙造型的主要类别及其演变夏商周三代龙造型是在原始社会龙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夏之前期是社会转型期,周的后期是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的龙造型都有承先启后的变化。(一)二里头龙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3800一-3500年,早于商代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延续至商。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与夏主要活动区域是一致的。偃师二里头先民在陶器上塑造了鱼、龟、蟾蜍、鸭、兔、绵羊、虎的生动形象,也有龙的形象(图5.9 ),一龙巨眼,利爪,周身有鳞,一龙一头二身,眼珠外凸。两龙眼眶涂翠绿颜料,浅刻线条内均涂朱砂②。
  二里头文物表明,刻画物形本相和会意比拟像,是两种长期并存的造型方法。这两个陶片龙纹,图5.9 a是夔一足,b是双龙卷的一种特殊形式。二里头人想象双龙卷为一个动物的头在云中,而二身伸下垂在空中。画法含蓄,不把二身垂下的形状画出来,耐人寻味。这种含蓄手法常见。这种龙纹盛行于商与西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5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