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新探

价格 55.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道、学、术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道家产生、发展并演变成道教和推动道教演进的逻辑动力。《中华文史新刊:道教新探》阐述了这一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老子、葛洪、张伯端、周敦颐、白玉蟾、王重阳、李道纯、张三丰等道教思想家和南宗、北宗、净明道、全真龙门派、盘山派等道教宗派的思想体系、历史地位,以及以浙江道教史为例的区域道教,做了深入探索。《中华文史新刊:道教新探》思路清晰,创获良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道教的特殊性
二、道、学、术及其关系
三、道教史的分期
四、道教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第二节 宗教的文化学诠释--以道教为例
一、术、学、道与宗教的自立性
二、术、学、道与宗教的适应性
三、术、学、道与宗教的开放性

第一章 从道家到道教
第一节 巫术、方术与道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巫术、方术与道家的产生
二、三国时期之前道家的发展与方术
第二节 试论老子的道与术
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形而上的玄道
三、玄道之术的端启
四、《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汉唐道教研究
第一节 道教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一、元康之前玄学与道教的关系
二、元康之后玄学与道教的关系
三、玄学与道教的关系总论
第二节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一、葛洪在岭南的史实
二、葛洪道术结合的思想
第三节 论葛洪以术为底蕴的哲学思想
一、变化观
二、道与术
三、对葛洪哲学思想的评价
第四节 从道、术关系看隋至中唐道教义理的特点
--以司马承祯思想为例

第三章 宋代道教研究(上)
第一节 张伯端对钟吕内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周敦颐《太极图》与张伯端的关系
一、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
二、周敦颐从张伯端得到《太极图》
第三节 周敦颐思想与张伯端的关系
第四节 论张伯端的易道与丹道
一、炉鼎与药物
二、采药
三、火候
四、结语

第四章 宋代道教研究(下)
第一节 张伯端的内丹哲学
一、顺生万物,逆修成仙
二、天人合
三、我命由我不由天
四、形神兼顾
……
第五章 元明清道教研究(上)
第六章 元明清道教研究(下)
第七章 区域道教研究--以浙江道教史为例
后记

摘要与插图

道教内丹的形神兼顾与佛教的形神分离显然是不同的。
  与形神关系有关,张伯端认为,禅宗只修性不修命,导致只能炼成阴神,不能成阳神。对此,前已述及,不再赘述。
  摄禅释性是张伯端人生经历的第三阶段,也是他的内丹理论的第二部分,是内丹修炼中的一个阶段。
  张伯端的援禅人道,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禅宗“明心见性”说的阐发上。禅宗以顿悟为方法追求明心见性。张伯端颇为赞赏,说:“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又说:“悟即便明净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西天,了即弥陀出世。”这是把迷与悟当作能否成佛的分水岭。悟就意味着明心见性,就能成佛,迷则不能摆脱苦海,更谈不上跳出六道轮回和成佛。他认为,禅宗的顿悟成佛与道教的内丹修炼有相通之处。在他看来,禅宗与道教内丹虽然具体的下手之处和修炼方法不同,但到了成佛成仙则是一致的,二者可以说殊途同归。二者都重视修心,都把心作为修炼的重点。《悟真篇·后序》说:“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他认为,本心是道之体,道则是本心之用。不需要那么辛苦地长年累月地修炼,以顿悟的方法明了本心,观见本性,可以在一刹那间得道。他所说的本心,其实就是禅宗所说的“真心”。在他看来,本心也就是真心。他说:“欲了无生妙道,莫非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这是禅宗进行禅定的要诀,看来他对禅宗的研究殊未为浅。张伯端作有《即心是佛颂》,其中对此有深入的阐发: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