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次从中国历史发展整体上,对历代政权的伊斯兰教政策进行了大跨度的系统研究,依时间顺序阐述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伊斯兰教与西北地区社会安定的密切关系。
目录
原序
绪论
第一编 唐宋时代以推动海外贸易为出发点的伊斯兰教政策与地区性伊斯兰教政权在西北出现(7世纪中叶~12世纪中叶)
第一章 唐朝时期“恩惠抚和”的伊斯兰教政策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社会背景
一、唐代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大食遣使朝贡的意义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唐代的传播与发展
一、怛逻斯战役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东渐
二、参加平定“安史之乱”和“渡泸之役”的大食军士在华留居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穆斯林商贾“住唐”人数大增
第三节 唐朝政权对待伊斯兰教事务的基本态度
一、唐朝伊斯兰教政策产生的社会依据
二、唐朝伊斯兰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唐朝后期穆斯林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在中国西部地区活动的穆斯林
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活动的穆斯林
三、关于唐代穆斯林宗教活动缺乏记载的推测
第二章 五代时期护佑“蛮裔商贾”的伊斯兰教政策及喀喇汗王朝改奉伊斯兰教
第一节 从“蕃商胡贾”到“蛮裔商贾”
一、南方政权对“蛮裔商贾”的护佑扶持
二、五代时期定居蜀中的穆斯林
第二节 喀喇汗王朝的伊斯兰化及其特点
一、喀喇汗王朝的兴起
二、喀喇汗王朝改奉伊斯兰教
三、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政权伊斯兰教政策的特点
第三章 宋朝时期“怀柔羁縻”的伊斯兰教政策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宋代传播的社会背景
一、海外贸易成为宋朝经济的重要命脉
二、穆斯林大批来华贸易与朝贡
三、宋朝时期佛道两教的发展和犹太教传华
第二节 宋朝政权对待伊斯兰教的基本政策——“怀柔羁縻”
一、宋朝制定伊斯兰教政策的依据
二、宋朝伊斯兰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宋代穆斯林生活的特点
一、在中国广阔领土上留下活动足迹
二、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穆斯林
三、奉行伊斯兰教习俗而引起社会关注
第四节 辽金夏政权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一、辽朝政权与伊斯兰教
二、金朝政权与伊斯兰教
三、西夏政权与伊斯兰教
第二编 元明两代建立在民族融汇基础上的伊斯兰教政策及穆斯林民族群体的诞生(12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第四章 元朝时期“恩威相济”的伊斯兰教政策
第一节 元代伊斯兰教兴盛的社会背景
一、元朝——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
二、大批回回穆斯林入华
三、元朝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
第二节 元朝政权对待伊斯兰教事务的基本政策——“恩威相济”
……
第三编 有清一代牵动中国统一大业及西部民族地区稳定的伊斯兰教政策(17世纪中叶~1911年)
第四编 时期各种政治势力集团对伊斯兰教的政策(1911~1949年)
结语
后记
再版感言
摘要与插图
先,在经济上对穆斯林客商给予体恤照顾。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拮据,无力再供应和接济一大批外国留居者,故此有了贞元年间(785~804年)对外籍人员的清理,给他们授以军职和公职,进行谋生。为了增加收入,还加重了外贸方面的进口税收,使外国商贾包括人数较多的穆斯林客商难以承受,只能在境外去寻求新的市场。据陆贽于贞元八年(792元)起草的《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称,近来外舶多到安南就市,之所以“舍近而趋远”,是因为广州地方当局对客商“侵刻过深”。当唐朝政权意识到市场失落的危险时,很快采取补救措施。唐文宗于大和八年(834年)颁降“病愈德音”诏谕,指出“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由于地方官吏“多务征求”,客商颇有“率税犹重”的“嗟怨之声”。皇帝“深虑远人未安”,“思有矜恤,以示绥怀。其岭南、福建、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存加问”。因此,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重复征税,使客商完税后,可以自由贸易。尽管朝廷此举是为保障税收,但客观上唤回了包括大食、波斯穆斯林在内的各国客商,恢复了传统市场,使广州成为阿拉伯商人荟萃的城市。其次,在政治上,对穆斯林给予进身的机会和礼遇。唐宣宗(847~858年)时,开始允许色目人参加科举考试,并规定了限度的录取名额。这一开放性举措使一部分落籍东土的穆斯林进入仕途,从而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客观上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食国人李彦升由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卢钧从广州带到汴州,以后又给朝廷。李彦升是个汉化的名字,生于大食,是留居中国的第一代。他在广州时与卢钧过从甚密,“以道祈知于帅”,卢钧“异而荐之”。这个“道”,既可以认为是中国之道,但也不能排斥李彦升将伊斯兰教教义或历史情况演说解释于卢钧,从而使卢钧感到新奇而予以荐赏。唐代敬宗(825~826年)朝前后,有一位留居中国的“土生波斯”即波斯人后裔李苏沙,是个从事香料贸易的穆斯林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