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天台山佛教史》由朱封鳌著,阐述天台山佛教各宗派的发展情况。天台山是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净土宗、禅宗各派的重要道场。六朝隋唐时期,是天台山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智者带领一批弟子来到天台山,创建道场,讲经说法。后来分别得到陈宣帝、陈少帝和晋王杨广等在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相继建立道场1
2座,从而使天台山的佛教事业得以创立。在天台宗弘扬的同时,禅宗各派也开始在天台山安家。净土宗的兴起,几乎与天台宗同时。本书全面介绍了以天台宗为的佛教各宗派在天台山相互圆融和合、共同发展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天台山佛教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日本、韩国佛教界与我国天台山的交流日益频繁,天台佛教在国外是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录
序一 黄心川
序二 元茂荣
序三 李志坚
缘起 释月净
前言 朱封鳌
绪言
第一章 六朝隋唐佛教
第一节 汉末六朝时期
第二节 天台宗
一、从慧文、慧思谈起
二、智者大师及其著作
三、天台宗的主要教理和观行
四、天台宗的繁荣
五、海内外弘扬
第三节 禅宗
一、牛头禅与天台宗的关系
二、遗则与天台山佛窟岩
三、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
四、一行禅师国清寺求师
五、平田院与普岸禅师
第四节 净土宗
一、智者大师与净土的渊源
二、章 安灌顶及其同门弟子与净土
第二章 五代两宋佛教
第一节 天台宗
一、螺溪羲寂与义通、谛观
二、义通的弟子
三、羲寂的其他法裔
四、东掖山的天台宗古寺
五、天台宗与国外的交流
第二节 禅宗
一、法眼宗在天台山
二、临济宗在天台山
三、云门宗在天台山
四、曹洞宗在天台山
第三节 净土宗
一、永明延寿与净土
二、知礼与净土
三、遵式与净土
四、净土宗的普及
第三章 元明清佛教
第一节 天台宗
一、天台宗的中兴
二、传灯与高明寺法系
三、智旭与灵峰派
四、明清文人与天台宗
第二节 禅宗
一、黄龙派
二、杨岐派
第三节 净土宗
一、概况
二、传灯的净土思想
三、智旭的净土思想
第四章 近现代佛教
第一节 天台宗
一、谛闲大师
二、国清寺、智者塔院与万年寺的修建
三、国清寺的高僧
四、高明寺及其高僧
五、方广寺及其高僧
六、天台宗在海外的弘传
第二节 禅宗与净土
一、融镜与虚云
二、谛闲、宝静的台禅净结合思想
三、孙常权、陈海量与天台山佛教居士林
第三节 天台山佛教事业的振兴
一、寺庵的修建
二、天台山文化文流中心
三、法会与交流
四、佛教慈善事业
附录:碑铭辑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还刻苦著作。著有《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6卷以及《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等。北宋开宝七年(974),延寿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和放生法会,与群生广结法缘。《五灯会元》卷10载:“开宝七年(974),(延寿)人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不可胜算。”
此后,他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宋开宝八年(975)十月二十六日,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72,僧腊42。太平兴国元年(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
延寿一生刻苦修持,著作等身,提倡台、禅、净三宗共修,在当时影响很大,被人们誉为“弥勒”下凡。名声远扬国外。高丽国王看到《宗镜录》等书后,敬佩之至,“即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绍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并派“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1。足见他的佛学思想在海内外影响之大。
2.延寿的佛学思想
(1)痛斥时弊,弘扬正法
法眼宗产生之时,禅宗内部已有严重的门户之争。文益目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认为它违背佛陀的本意,也有碍于佛教事业的发展。于是作《宗门十规论》,针砭时弊。他列举当时禅门中十种弊病是:一、“身心未明,妄为人师”;二、“常护门风,不通议论”;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九、“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他还对上述现象逐一进行分析、批判,体现了法眼宗可贵的现实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