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理论体系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个主题,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的十章有机构成。第一章“本质论”,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的科学含义及基本形态。第二章“载体论”,着重阐述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这个的特定载体。第三章“演化论”,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21世纪的今天是怎样演变发展的。第四章“根据论”,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理论和实践根据。第五章“方法论”,着重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六章“条件论”,着重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应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七章“实践论”,着重阐述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工作有的基本路径和结合机制问题。第八章“成果论”,通过阐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今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第九章“创新论”,着重阐述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源泉。第十章“误区论”,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澄清在问题上的四种认识误区。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本质论
第一节 的科学内涵
一、的传统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特定含义
三、的哲学含义和具体科学含义
四、有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区分
五、“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的基本形态
一、主体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二、主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三、主体把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
四、主体把外地、外单位有普适性的成功经验同本地、本单位实际相结合
五、主体把有关组织具有普适性的决定同本国、本地的实际相结合
六、主体把外国、外地有普适性的成功经验同本国、本地的实际相结合
第三节 理解本质的注意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在同类事物中对各种结合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二、实际工作中各种结合交织在一起
三、对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必须创造性贯彻
四、否定共性的指导有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分
五、外国、外地有普适性的经验才能结合
六、是结合不是特殊性
七、不能与共性分开,事物的发展先是追求共性的过程
第二章 载体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词的来历和含义演变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来历
二、“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演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二者本是同根生
二、二者一度分道走
三、二者走上合作路
四、二者互相渗透、主次有别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诸种认识困惑的解读
一、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定位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深化论
第四章 根据论
第五章 方法论
第六章 条件论
第七章 实践论
第八章 成果论
第九章 创新论
第十章 误区论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