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老子>>与<<圣经>>的对话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一本怎样的书,怎样读《老子》?长期以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主流倾向,是把它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哲学论著来读,而本书从全新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老子》开辟了深远广阔的空间。
  该书以新的视角对《老子》进行解读,并对中西文化的经典著作《老子》和《圣经》中隐藏的深义做了文化上的贯通与比照,作者循着原著的章落,精释其义又不受拘束,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睿的洞察力,挥洒着自己的人生感言、生命之悟以及对社会而善意的主张。文章深入浅出、富含人生理趣。
  此书除了对提高和加深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与理解有所帮助之外,也不失为现代人寻求生命的成长和心灵自由,提升生活品位的之作。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恶之与乱之源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创生的神奇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兴旺的险情
第十章  向婴儿学习
第十一章  无的功用
第十二章  挡不住的诱惑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道的虚幻而真切
第十五章  得道的智者
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
第十七章  想的治政
第十八章  根子上出了问题
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我独异于人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道;名可名,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这个道啊,本来是不可以言说的,说出来的道,就已经不是那个恒常不变的真道了;大道本来是无法命名的,一旦命名,也肯定不是能够反映常道本相的名了。
  (那怎么办呢?为了表达和宣道的需要),就姑且用“无”来形容天地的本始状态,用“有”来形容天地的创生状态吧。
  所以,(人的灵性)要常常进入“无”的状态,以求领略和体悟大道的奥妙;常常从“有”的纷纭现象出发,以求观察和探索天地万物来源和归结的究竟。
  不过,“无”和“有”只是人为命名的不同称谓,名字虽异,却同出一源,并存一体,都可以说是幽微玄妙。岂止是一般的幽微玄妙,而是幽微,玄妙莫测,是宇宙全部奥妙的总根源,也是我们洞悉一切奥妙的总门径啊!
  
  在人的天性里面,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求知欲望,尤其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的来龙去脉,内含着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强烈冲动。对现象界的一切,人们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人类的理性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探索的脚步。循着现象界逆溯而上,终于在人智能可达的那个极限处,寻得了一个被视为本源的存在。这个“存在”,用一个至上的概念来表述,就叫做“道”。人们多认为,老子关于“道”的观念,就是循着这个路径,通过精密思辨而推度出来的结论。正如《韩非子?解老篇》所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亚里士多德也曾以类似的思辨方式和路径,从万物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中逻辑地推导出一个“的原因”或叫做“第一推动力”。他自认为,这就是“上帝”。
  我们不能不惊叹人的抽象思辨能力的伟大与神奇。它自下而上,由果及因,由物及理,由人及道,把人对自身来源与归宿的天问,释疑并安顿在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根实而庄重的基石之上,也为所有哲学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可以自圆其说的本体论支撑,这“实为人类智慧之珍果。”(林语堂《信仰之旅》)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