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学者魏斐德教授研究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甚广的著作。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
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分析的“知识环境”,架设起透视的思想的哲学桥梁,认为贯穿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他处理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矛盾的辩证法。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蒙太奇
1.革命奠基人
2.红太阳
3.“独裁者”
4.大立法者
5.“神话君主
6.象喻的寻求者
第二部分 思想的转变
7.共鸣和影响
8.19世纪公羊学说的复兴
9.调和的乌托邦主义
10.建设和破坏
第三部分 自由
11.新青年
12.理性主义
13.唯心主义
第四部分 必然性
14.社会主义
15.马克思主义
16.:心身平行论的实践传统
17.:存在的许诺
第五部分 历史与意志
18.新黑格尔主义
19.矛盾
20.揽月
注释
部分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与插图
科恩曾着重指出的矛盾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所说的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这一大前提,是和列宁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相同的。科恩论证说:他的被认为是性的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是由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甚至他对马克思的修正(生产力可以取决于上层建筑)也是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说过的。由于斯大林的书是在1938年发表的,因此科恩认为并没有像他自称的那样在1937年已经写出完整的《矛盾论》,而是在1952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前才定稿的。4.公理:对立面的统一是一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即:新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5.任何矛盾的发展趋势都可以通过观察某些条件来决定:从相对静止到显著变化的运动,以及在使统一体分解的质变中量变达到极点。
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通过解释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一个矛盾,它的每个要素就是它的对立面存在的条件,来表明变化的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意味着为它的消亡准备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在这样规定对立面的互相转化的简单顺序时,他通过把如下两种引文联系起来,揭示了这一观念的共同思想:一是中国格言“相反相成”,一是列宁的“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的东西”。同时,他不同于两者。他的“对立统一”和《易经》的倾向不同,不讲阴与阳的平衡。的“对立统一”也不同于列宁的辩证法,它没有黑格尔那样的“扬弃”范畴,并强调对立面的内部依存关系。《矛盾论》的主要部分在于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概念。如果“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那么“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但是这个理论在本体论上的复杂性,《矛盾论》几乎没有探究,它实际上是一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文。仅仅指出,由于“事物范围”如此广大以及它的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这里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确定场合,因为他似乎是说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矛盾性(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特点与它的个人所有制之间的斗争),对于像能引出其普遍意义的马克思这样的人,是具有研究普遍性规律的科学意义的。从观察现实出发进行研究,还论述了(不如在《实践论》中那么巧妙)矛盾就是共性包含在个性中的一个实例。由于个性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因此共性是真正的性:矛盾。所以,“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显然满足于他的量与质的解释,实际上没有说明辩证变化是怎样必然地发生的。《矛盾论》中有许多从历史中引出的例子用来说明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但是关于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一个阶段简单地接着下一个阶段,就像一帧前后相继的静态照片,没有中间的运动。“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份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份,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或者,又回到《实践论》的论题上来,指出认识从特殊到一般后,必须重新回到特殊,因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的程度”。这个指导党内反对德波林教条主义的指示,可以看作是对认识实际演化过程的一种描述。但是,它为什么总是“进到的程度”?从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的必然发展是在哪里连接起来的?虽然假定变化是在向着好的目标发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