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的世界丛书”之一。
本书共24篇,收录了各个时期的主要诗词作品,加以背景介绍、意蕴探析,把这些作品完整而贴切地放入其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当时所有的心境,使这些作品显得立体生动,使每个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本书采用“本事诗”的写作方法,以的经历和思想为主线,把他的诗词作品串联起来,力求达到“借诗见人”的目的。
本书亦评论,亦传记,形式新颖,趣味盎然。
目录
蜚声诗坛为有源
风华当年情正浓
壮怀激越凌云志
暮色沉沉撼惊雷
吟诗马背战闽赣
青史铸篇反“围剿”
惊天动地颂长征
泼墨尽述战友情
唱人间天翻地覆
诗人唱和兴无前
心思浩茫魂系民
傲霜斗雪显本色
梦萦故地喜重游
以诗咏史显功力
传世杰作凝甘苦
妙笔绘尽千般景
倾诉心海万种情
气宇轩昂贯长虹
化古为今赋新意
宏论不存灼见在
身体力行荐新诗
生活处处见诗情
毕生诗情终不结
千古词人竞折腰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壮怀激越凌云志如果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危机深重、生灵涂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显著的时代特征,那么,扭转乾坤、救国救民,就是生长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1910年初秋,年仅17岁的,便挑着简单的行李,只身离开家乡韶山冲,到离家25公里外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行前,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诗,向父亲表述心曲,申明大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
1915年5月,卖国求荣的袁世凯为了实现披黄袍、当皇帝的美梦,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就读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后,师生们群情激愤,痛心疾。他们连续几天几夜,编成一本小册子,取名为《明耻篇》。
读着《明耻篇》,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危在旦夕,4亿同胞,将沦为亡国奴,不禁怒火中烧,拍案而起,奋笔在《明耻篇》的封面上写下了十六个遒劲的大字: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从此以后,每天出入长沙城里的定王台图书馆。一到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一样,搜寻各类可供阅读的图书。他认真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和《社会通诠》,还有西方各类文艺著作,从中汲取养料。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还努力寻求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他和第一师范的蔡和森、何叔衡、肖子升、张昆弟等10名进步学生建立了密切联系,经常在一起聚会,议论国事。湘江边的岳麓山、爱晚亭和云麓宫,成为他们读书、锻炼身体、思考和谈论问题的去处。碧波荡漾的湘江,是他们的游泳池,也是他们风餐露宿、锻炼体魄的天然场所。云麓宫前“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对联,就是对他们探索真理、锻炼体魄的有力鞭策。还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15年秋,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向长沙一些学校的学生发出了《征友启事》,邀请怀有济世拯民志向的青年与他联络,要求愿意与其结交的朋友必须是能忍受艰难、有决心为祖国牺牲者。的嘤嘤鸣声,终于得到了五六个进步青年的共鸣。
1918年,和蔡和森等人又进一步发起成立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学会章程规定“以砥砺品行,研究学术”为宗旨,以改造中国为己任。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和蔡和森等进一步商定,让会员分期分批出国,研究世界各国进步的思想学说,了解各国的实际情况,比较选择,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1918年,新民学会成员从湖南出发,准备经上海赴日本留学。临行前,新民学会成员在长沙城外的平浪宫为他饯行。面对即将远行的,感慨万分,写下了一《七古》长诗送行。诗中道: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希望战友胸怀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远大抱负,学成归来后,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这诗,既表达了对战友的嘱托与希望,也是凌云壮志的自我抒发。
新民学会的成员各奔东西以后,也以更饱满的革命斗志,投身到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