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同的文明之间,共享着相类似的神话主题:宇宙创始、人类起源、天堂与地狱、洪水猛兽,等等。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神话处理这些主题的相异与相同之处,是了解不同文明思考方法的捷径。
本书改自作者张学明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开办多年、极受学生欢迎的《古希腊与中国神话比较史》课程内容,把中国及西方(主要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同类主题作比较,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与燧人氏教先民钻木取火,英雄赫拉克勒斯与后羿斩除不同妖魔,天后赫拉与仙女嫦娥相异的婚姻观,以及古希腊“人欲横流”的奥林匹斯诸神与中国纲常有序的仙界等入手,深入不同民族的心灵世界,在了解大家不同想法的由来之余,亦为解译当代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入门基础。
目录
引言:古代神话中神的定义、类别与本质
一、比较中西神化学简介
二、中国与西方的创世神话
三、中国与西方的人类起源神话
四、中国与西方的英雄神话
五、中国与西方神话中的女神
六、中国与西方神话中的爱情
七、中国与西方的洪水神话
八、中国与西方神话中的猛兽
九、中国与西方神话中的死亡
十、中国与西方神话中的命运
总结
参考书目
摘要与插图
二十世纪中国的神话“发掘”古代中国的庄子、屈原(《天问》、《九歌》)都对神话有所记述。近代学者以严复、黄遵宪、章炳麟等为中国比较神话学的拓荒者;其中,章炳麟的著述较有系统。二十世纪的作家与学者,如鲁迅、茅盾、郭沫若、闻一多、郑振铎、钟敬文、袁珂及王孝廉等,都是中国比较神话学的专家,成果丰硕。
老一辈的学者,利用国外的知识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话元素,进行深入“发掘”,结束了国内外学术界认为中国无神话的局面。虽然中国传统学术上,并没有“神话”这一观念,但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新民丛报》发表《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及严复先生在1903年翻译《社会通论》时,即已用到“神话”一词。其后,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破恶声论》,开启神话研究先声。可见中国传统思想中,虽无“神话”这个名目,但其观念、内涵却早已深植中国文化之中。
其后章炳麟发表《馗书》、刘师培发表《古代阶级制度论》,己注意到环境泱定、社会发展(如母系社会、海洋文化相关信仰等)等,对先民形成其神话观的影响。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发表《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的广义神话开拓,影响深远;并为神话一词下了定义:“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常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10可见当时鲁迅持的是自然神话论;但他亦注意到神话的人为改造问题。其余如黄石的《神话研究》(1923年)、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进一步深化利用西方理论(是人类学派),剖析中国神话。某程度上,这种使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方神话的方式,已开启了中西神话比较的先河。
对中国神话学发展造成第一次大冲击的,当数古史辨派的核心人物顾颉刚先生。顾氏及其学派,以“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疑古史观,加深了我们对神话的社会性、政治性的认知;并开启了对中国神话历史化问题的讨论。其后,至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神话学界中,如钟敬文、吴晗、郑德坤、卫聚贤诸先生,对古代“奇书”《山海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余黄芝岗对水神体系、黄石对月神问题等的小专题研究亦出色。其中黄芝岗的《中国的水神》(1934)就中国的各个地区的水神问题作出比较,又可谓起了“国内地区神话比较”的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