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麦罗埃时期-20世纪初的苏丹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伊斯兰教之前苏丹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节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国与苏丹的关系——杜环的苏丹之游
第三节 在苏丹的考古发现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两国关系的各种证据
第四节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苏丹马赫迪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19世纪及20世纪初苏丹与中国的贸易活动——苏丹商人穆罕默德·哈只·阿里的贡献
第二章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5年4月-1969年5月
第一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5年4月-1958年11月
第二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8年11月-1964年10月末
第三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4年11月初-1969年5月
第四节 民间外交在两国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9年5月-1985年4月
第一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9年5月-1971年6月
第二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71年7月-1976年7月
第三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77年6月-1985年4月
第四节 对1969年-1985年中国向苏丹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本质的基本评价
第四章 1985年4月-1989年6月期间的苏丹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1985年4月-1986年4月过渡政府时期的两国关系
第二节 1986年4月-1989年6月苏丹第三次民主时期的两国关系
结语
摘要与插图
尽管能证明在基督教王国统治时期中国与苏丹存在直接关系的证据少之又少,但仍然可以确信的是,两国之间直接往来的情况应该在公元8世纪中期杜环前往苏丹游历时就已经有了记载。杜环是一名中国军官,于公元751年6月在中国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怛罗斯战役中被俘。他在阿巴斯朝的大地上销声匿迹,12年后又在中国出现,并编撰了《经行记》一书,此书大部分已经散佚,只在其族叔杜佑编写的通典中还保留了一部分,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名叫摩邻国的地方,穿越了广阔的沙漠后,他到达此地发现,“其人黑,其俗犷”。根据他所述,他在前往摩邻国时穿过了一片山区,那里的人们信仰多种宗教,如大秦法、大食法、寻寻法。①这个地方应该离海边不远,因为那里“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应该指的就是椰枣。那里的气候并不算好,“少米麦,无草木,瘴疠特甚”,②夏德③引证马端临④的话时认为:诸国陆行所经之处的人们是同一血缘。①
在红海地区的所有港口中并未发现杜环提过的摩邻国这个地方,甚至是在埃及或者厄立特里亚附近的海滨地区也都没有这样一处所在,如果他的原著没有散佚的话,今天也许还能找到更多关于此地的信息。夏德在他的著作《中国与罗马东边地》一书中说过,杜环经过的沙漠一定就是西奈沙漠或者西奈半岛。也许杜环在书中提到的其疆域延伸至红海西岸的地区指的就是埃及东海岸的港口,据夏德所述,那里比非洲内陆地区更有可能以鱼干给马匹喂食。他还提到,埃及的红海海滨以盛产鱼类和椰枣闻名,那里如同埃及其他地方一样,以这些为主要食物。②
菲利普·斯诺在他的作品中认为杜环很可能到达过古代阿克苏姆王国的海滨,也即是今天被称为厄立特里亚的地方,他认为,这是对杜环所说的多宗教混杂状况的解释。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