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从历史学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通过考察一些重大起伏点,诸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遇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等,叙述陈说事情原委,分析归纳前因后果,借鉴汲取经验教训,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为当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书内容博大精深,资料翔实可靠,行文规范流畅,结构浑朴,融思想与科学、知识与生活于一体,合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于统一。
-----------------------------------------------------------------------------------------------------------------
这次修订与初版相比,作者根据国内形势发展的情况,在充分吸收旧版编审意见和专家同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主要在以下方面有重大变化:
1.在“绪论”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展现”部分。
2 在原作第三章后、第四章前增加了一章,即“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建国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中国革命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思想。其中心内容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增加本章,可以突出这个中心。建国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建设问题,即发展生产力问题。本书第九章体现了这个问题。
3 在原作“第七章 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增加了“第四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 对原作“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进行了简化,作为一节,纳入新作“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这样做,也是为了与新增第四章相对应。
5 在“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中增加了“群众路线的当前实践”一目,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问题。
6 对原作中的其他不妥之处和文字错误进行了订正。
目录
目录
修订说明/1
绪论/1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解说/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4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展现/6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框架/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与各种“主义”的碰撞/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8
一、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现实需求/8
二、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历史条件/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19
一、西来欧美/20
二、东来日本/21
三、北来俄国/23
四、简单的结论/3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遇到的挑战/31
一、各种新思潮的涌现/31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论战/36
三、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41
第二章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4
第一节 论战的背景/44
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44
二、国民党政府开始对全国实行统治/53
第二节 不同观点的对立/55
一、资本主义说/55
二、封建说/56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说/57
第三节 论战的意义/59
一、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非,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59
二、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思想的创立/63
第一节 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6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63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是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6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65
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65
五、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交替是思想形成的环境/66
第二节 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66
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67
二、思想形成过程中同“左”右倾错误的斗争/72
三、思想的科学体系/88
第三节 的历史功绩/96
一、正确认识的晚年错误/96
二、科学评价的历史功绩/98
第四节 思想的指导意义/102
一、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102
二、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导/103
三、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103
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作用/10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106
第一节 中国国情决定:革命必须以暴制暴/106
一、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宰割下”/107
二、中国封建军阀官僚实行残暴统治/110
三、中国革命必须以暴制暴/114
第二节 暴力革命道路的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17
一、马克思主义传统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117
二、适合具体国情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乡村中心论”/122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130
第三节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坚持运用/133
一、“农村包围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134
二、中国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略决战/138
三、“武装夺取政权”的实现/14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入歧途:“左”倾错误的泛滥/145
第一节 “左”倾思潮逐步占据主导地位/145
一、“左”倾思潮产生的国内背景/145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入歧途/153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分析/159
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破坏了知识分子政策,影响了国家发展/159
二、“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
摘要与插图
绪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渐次传入中国,被具有特殊国情、特殊文化、特殊群体的中国人民所接受。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润物无声地开始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层面上的不断推进,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形成为一门学问。21世纪初,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定为一个专业,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方向。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按部就班地开始了。当前,弄清基本问题、选准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成为我们的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解说
原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创立的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学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其诞生的标志就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种思想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其理论载体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出版的著作(包括生前尚未出版发表的),后人将其有时单篇出版,有时结集出版,其集大成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就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生产力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代表人物有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这样表述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更加明确地如此表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阶级性、革命性、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与实践性。
发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追随者、捍卫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方法(一分为二、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因果分析、逻辑推理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探讨解决本国实际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理论观点。在这当中,俄国(包括前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及其两党重要领导人(诸如列宁、斯大林、、、和等同志)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理论载体就是反映这些人思想观点的著作、讲话及文件等。主要代表作有:《列宁全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斯大林选集》、《选集》、《文集》、《文选》、《文选》等。
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既有原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发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们这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主要是研究发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的东西,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人运动;在国民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