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也是中国 人灵魂信仰的中心,直接反映出国民的宗教意识和社 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道教史》是现代学者 许地山传世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 史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道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 全过程,深度阐释了道教的派别与佛道的关系,为后 世的道学研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料。
《道教史》除了系统介绍道教发展演变的过程之 外,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以及国民意 识形态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并且从道教的角度对 中国历的一些重大史实和争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 探讨。许地山先生也因此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 驱者。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 道底意义 道士们用“道”字来称他们底宗教,所以在讲道 教以前,当先把道底意义略为述说一下。固然,一切 名辞都有它底原本意义和以后发展底解释意义。道底 原本意义只是道路,是人所行底道路。到春秋以后, “道”字才附上玄学底意味,因而产出许多解释。初底解释是宇宙依以运行底轨则便是道,凡宇宙间一 切底现象都是道底示现。现象底道是从创造以至化灭 底历程,用现在通用底术语便是时间与空间,但在古 道家底名辞里便叫做“造化”。造化也就是道底异名 。道底威力地大,万物若果顺应它便是有造化, 就是说,万物生灭底程序不乱,各依着应历底途程, 该生底时候生,该灭底时候灭,彼此该发生关系底时 候发生关系,该互相拒绝底时候互相拒绝。天灾人患 便是没造化。不当病而病,不应老而老,不该死而死 ,便是没造化,便是无道。顺应是很要紧的,所以说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 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无论道儒,都把这道看为得 之则生失之则死底至宝,自然与人间一切底活动都离 不了它。《易经·系辞》(上)里载着“一阴一阳之谓道 ”,若依这意思把道分析起来,便成天道与地道。《 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阴阳是属于性的,柔刚是属于质的。
合性与质便是整个底道。至于说,“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乃是属于事的、为的,或可以说是道示现于 人间底活动状态。人道比起天地之道实在算不了什么 ,不过是对于大道为很渺小的模仿而已。
道家与儒家所讲底道底不同处,在前者所注重底 是阴阳柔刚之道,后者是仁义之道。儒家也承认人是 “共天地之德;”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所以在《庄子 ·渔父》里假托孔子底话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 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仁与不仁,义与不 义,是对于道底顺或逆底行为,儒家所注重底只在这 一点上,所以只讲人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这或者是因为孔子看天道近乎神, 所以不说罢。《论语》里所讲底道多半是属于人的。
我们也可以说儒底所谓道多从轨则方面看,道家就多 从理性方面看。虽然如此,道儒二家都承认顺应天道 为善,好像天道是有意志或能感应底存在,简单地说 ,也可以称它为天或天地。《老子》(七九)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与《书经·汤诰》“天道福 善祸淫”底口气一致。《老子》这句虽不能认为与道 家思想相合,但也可以看为后来道家底意见。可知感 应底思想是儒家与以后底道家共同底见解。关于道底 意义,以后还要说到,且略于此。
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经立了多门底道 说,其中要而与道教有关系底是倡唯道论底道家 。
道家在思想发达底顺序上应当是比儒家晚。上面 所说儒道二家对于道底见解和注重点不同便是因为道 家要超出人道来建立道说。儒家见周室衰微,礼乐崩 废,极望着把它们复兴起来。道家以为礼乐崩废不是 大事,底当是顺应自然之道。儒家称尧舜,道家 便假托二君以前底黄帝。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 引司马谈述道家底话,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 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这都可以看为道家 后于儒家底征验。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