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及其意义

价格 30.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先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基本思路。其次,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揭露与评价;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二重反思;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8小时工作日制度思想。第三,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多维理论意义。第四,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实际意义;阐明了在我国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我国从坚持这一思想到实施8小时工作日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人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条件,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的体面劳动的第一要义。 第五,从反思与建言视角,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关于8小时工作日制度的不当思想倾向说起,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8小时工作日制度作透视与反思,进而提出了在我国实施8小时工作日制度的几点建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与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基本思路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揭露与评价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揭露与评价
第二节 恩格斯关于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揭露与评价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二重反思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肯定评价
第二节 恩格斯关于10小时工作日制度的辩证审视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8小时工作日制度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基于实践提出8小时工作日制度的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8小时工作日制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恩格斯关于8小时工作日制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多维理论意义
第一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其意义
第二节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其意义
第三节 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看其意义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多维实际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在我国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工作日制度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反思与建言
第一节 从国内外关于8小时工作日制度不当思想倾向说起
第二节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8小时工作日制度之透视
第三节 关于在我国当前实施8小时工作日制度的几点建言

摘要与插图

"工作日时间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限定制度,以工作日或工时为计量单位。一般而言,各国通过立法确定工作日时间制度,是规定约束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和生产定额。要求劳动者要有效利用工作时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时间包括: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实际工作的时间,还包括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前后,从事必要的准备和整理的时间,连续性有害健康的工作的间歇时间,孕妇的工间休息时间,女工哺乳时间等。工作日(WorkingDay/Workday)也称劳动日,是指劳动者在一昼夜内进行工作时间的长度(按小时数计)。工作日是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工作日通常分为四种,即标准工作日、特殊条件下的缩短工作日、延长工作日和无定时工作日。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工作日时间,被马克思恩格斯界定为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时间组成。前者是工人阶级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后者是工人阶级为资本家无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工作日时间的长短。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工人工作日的界限不能低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否则资本家就得不到预期量的剩余价值。为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工作日的界限应当受到生理界限(即工人吃饭、睡眠和休息时间)和道德界限(即工人从事学习、家务和社会活动时间)的限制。但是生理和道德界限都是由人类主体掌控着的具有很大伸缩性的可变量,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尤其是劳动力的出卖与购买的价比。为攫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突破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使劳动力在不断萎缩状态下被耗费,这必然受到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也必然会有仁人志士代言揭露,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资本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一、1848年以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就已开始孕育生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提供了更丰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进程。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准备积蓄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囤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分工的日益发达和不断细化深化,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即14世纪到17世纪末叶这段时期,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要大量生产主要依靠单纯增加劳动量的投入,这时,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资本处于胚胎状态时,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资产阶级仅仅依靠“经济关系的盲目力量”还没有建立起对劳动的统治地位,不足以制服工人,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尚不牢固,还只是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故不得不“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吮吸足够数量的剩余劳动的权利”,当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出现对抗因素的萌芽状态时,资本就向上来寻求国家政权的帮助,因此,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