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死秘境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作者在参考各种生死哲学的基础上,主要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以及面对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对现代人如何处理好生死问题,如何活得有意义、死得从容、有尊严,提供有益的心理帮助。
  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自然规律。对人来说,生死只会有一次,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只是极少数,所以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生死,也不可能参透生死的本性。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生死经历之中,以及佛陀与高僧大德的教言之中感悟到生死的本质,由此而更加深刻地认知生死。那么,佛教持什么样的生死观?佛教有哪些关于生死的论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死、怎样正确的对待生死呢?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

目录

绪论
1.世间诸法皆有漏,皆是苦
佛陀将这个世界定义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另一解释是为“秽土”。
2.业力流转
有这样一句俗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积累福报是十分重要的,而积累罪孽则是很可怕的。
3.人身难得
佛陀讲人身难得的目的,是要使人们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人身,并用这个来之不易的人生修行解脱,不要再沉沦在轮回之中受苦了。
4.世法无常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着。但理想能否实现,却不是我们自己能说了算的。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寿命日减
人们称长寿者是“有福之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享受长寿的福报。而这样的有福之人若是放纵欲望,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做缺德的坏事,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丧失掉自己在前世得之不易的福报。
6.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身体太脆弱了,如水中的泡沫一样,不用太大的风暴,就是有一个刺扎一下,就能使泡沫破灭。
7.不必怕死
曾有一个有天眼功能的人对末学说,他在无意之间,看到妇产医院的楼顶上有一大群的灵魂等着投胎转世,他们之间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
8.未成就前要怕死,以此提起猛利的出离愿
佛教认为,了生脱死的关键是要通过修行证悟到生死的本性。如此,才能解脱轮回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了断生死,避免继续在轮回之中受苦。
9.因忧无常而提起念死之心
“观无常法”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念死无常”的法门修好,任何法门都可以修成功;如果没有建立起“死无常”的观念,那么纵然是修了无上大圆满法也是无法成佛的。
10.放弃对世法的执著
众生放不下世法的原因,就在于众生看不到世法虚妄的本质,而是认为名、利、毁、誉、苦、乐、讥、称等世间八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此就要争、要夺、要不惜一切手段来攫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因此而被杀头也要干。
11.不执著于寿命之长短
当时,魔王波旬现身对佛说:“你的寿命到了,应该走了。”此时,以释迦佛的能力可以宣布自己多住世一段时间,但佛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自己的世缘尽了,于是答应入灭。
12.放弃对死亡的执著
作为修行人,心的应该是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对得起上师佛法。
13.发出离解脱之菩提心
贪图享乐与发愿出离是对立的,因为贪图享乐者必定会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欲出离轮回必当祛除享乐心,而应发起菩提心。
14.以正确的方法可以长寿
长寿与钱财不成正比,与权力成反比,与习气成反比,与欲望成反比,与罪业成反比。
15.以修行正法获出离解脱
如果你想灭除轮回中的无尽苦难,就要出离轮回;倘若要出离轮回,就应为自己而选择未来的目的地。
16.利用中阴界的机遇获得解脱,圆满成佛
就在智慧光出现的同时,代表人道的暗蓝色的光向你而来,穿透你的心。在傲慢的驱使下,你将恐惧的逃离耀眼的黄光,却喜欢人道的暗蓝色光,因而对它执著。
17.引导亡者获得出离
当人死后,会见到明耀的各色光与暗淡的各色光。明耀的光是佛光,而暗淡的光是六道之光。
18.依照佛教的仪轨办丧事
只有具备了愿菩提心的人才具备真正为他人超度的能力。除此以外,大德高僧还要有修证,要具有将死者的顶门打开,送死者的神识冲出梵穴的法力,否则是无法超度亡灵往生的。

摘要与插图

绪 论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的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逃脱。是故,生死是一个重大而沉重的话题,是世界上一切问题之中的问题,如果没有将这个问题搞清楚,其他一切问题都不会真正搞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回避对死亡的研究。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谁都逃避不了。而其中却有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隐秘。比如,生的意义是什么?认为什么会死?人死后是不是就的没有了?如果死后依然存在,那他又是以何种状态生存的……如此等等。有关生死的问题,存在着太多的未知秘密,因此在生死的领域之中,我们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内容。
  陈建民上师曰:“夫修行人大事未明以前,如丧考妣;大事已悟之后,为他未悟,亦如丧考妣。”此言意思是说,世间任何学问与课题都比不上生与死的问题大。若是连生死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就如同死了爹妈一样。而在搞清楚了生死问题之后,面对更多的众生未悟到生死的道理,未发解脱生死的愿力,还是如同死了爹妈一样的痛苦,这是菩萨悲悯众生的崇高境界。
  对一般人来说,生死在一生之中只会有一次。而有过濒死经历而再生的人只是极少数。所以,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生死,也不可能参透生死的本性。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生死经历之中,以及佛陀与高僧大德的教言之中感悟到生死的本质,由此而更加深刻的认知生死。
  能认识到生死本质的智者不会惧怕死亡,他们会在死亡未来临前未雨绸缪;而在死亡来临之时,能够坦然应对死亡。倘若我们因怕不吉利而忌讳谈到“死”字,对生与死这样的大问题愚蠢地回避,而不是通过研学佛法而了悟生死的本性,并在出离轮回与了生脱死上下功夫,那么,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必然就会手忙脚乱,难以应对,结果只能随六道轮回流转受苦。倘如此,我们就与那些走路不看陷阱,一旦堕落陷阱就后悔莫及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生与死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关心自己的生命,一切有信仰的人都关心自己死后的去向,所以,生死的问题以及死后的去向就成为了一切宗教的重要话题,这个命题也是宗教能得以存在的要原因。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之中,只有佛教对众生的生死问题讲得刻、彻、底、白、撼人心魄、令人猛醒,故佛教也是将生死问题解决得底的宗教。佛教不仅揭示了生死的本质,还为众生指明了一条通过修行而了生脱死的道路,并为未获得解脱轮回束缚的众生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归宿,那就是乐、妙的极乐净土。
  可以说,整个佛教的教义都是围绕着了脱生死轮回这个大题目—从悉达多太子应度化众生的因缘诞生,到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残酷现实而出家,直至他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了脱了生死轮回,到佛陀示现涅槃,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佛陀对生与死的证悟。佛陀在一生之中所讲述的一切经论与教法,都阐述了佛陀对于生死轮回本性的认知;而在佛陀所有的教言之中,也都显示出了佛陀证悟宇宙诸法本性与生死本性的大智慧。
  学佛、修佛为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现世的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能够获得出世间的了生脱死,为的是使我们能够看破生死幻象,放下对生命的执著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借由修行而获得涅槃的永生。
  因此,作为一个修学佛法之人,理应比凡夫更注重生死问题。修学佛法之人如果连生死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其所学的佛法对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利益,这样的“学佛”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现在很多人学佛的目的发生了颠倒,他们学佛似乎只是为了谋求世间利益,为了升官、发财、出名、被人崇拜,以此获得成就感,以及确保家人与自己的平安等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世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