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受到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幸运的中国人才获得了排忧解烦、逍遥自在的静心术。可以说,道家的人生智慧,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目录
以玄道之眼看世间无象
1.事事不过一个“道”字
2.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3.或兴或困,一切都是表象
4.冷眼看表象,无象自生
5.以无象化人生起伏
6.眼深心宽,恬淡自现
7.清扫无象之境
8.无起无落成就玄道人生
无为才是大有可为
1.为与不为烦身心
2.多做多错,不如不做
3.强求滋生高低之念
4.一深一浅看人世沉浮
5.无为,无所作为
6.万事莫苛责
7.把无为当作的作为
8.无为有为觉悟之道
借中道之志视万物为刍狗
1.是悲是喜,有何不同
2.仁义之心生是非
3.不仁才能守中道
4.心平衡,眼平等
5.有阴有阳,谓之中
6.别让名利祸乱平衡
7.无云无雨便是晴
消长无期盈缺怎能有涯
1.好事不长久,要惜之
2.坏事无绝期,要耐之
3.看透盈缺不烦恼
4.遵从消长之序
5.人生不止,变化不止
6.黑白八卦转不停
7.不分你我之境
8.放下消长得大道
不得之争争为何
1.得未必兴,失未必亡
2.头破血流还要争吗
3.得失的量尺
4.你争我夺,又如何
5.不为己生才能不争
6.无私之私以退为进
7.“外其身”的智慧
8.不争才是争的境界
盛则退,灾短而福长
1.财富是守不住的4
2.富贵不骄保平安
3.贫贱不弃侯转机
4.福祸本相依
5.凡事如水满则溢
6.功成便可身退
7.贪福则会招灾
8.福祸无穷,道理不更
玄德不玄,成败无渊
1.成败不分家
2.平静在于通达
3.善则与世无争
4.以柔克刚善处卑
5.生而不有谓之德
6.想主宰不如不助
7.退守的自然之道
8.从下德到玄德
以“无”为用,辱荣并生
1.失败是哪里来的
2.阴与阳的辩证存在
3.无知之荣辱不辨
4.至乐才能达生
5.洗尽尘垢得逍遥
6.不恃能不居功
7.无之为用人道合一
生死破,无我之真性情
1.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2.悟乃鼓盆而歌
3.又何苦伪装
4.顺应本性解心结
5.心遨游无尽头
6.大道的隐显悖论
7.无择亦无非
摘要与插图
庄子眼中的“道”《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
东郭果子向庄子请教:“大家经常说的‘道’,到底在何处呀?”庄子曰:“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道:“必须说出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存在于这种低下猥琐的地方呢?”庄子又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庄子又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加低下了呢?”庄子接着说道:“在屎尿里。”
东郭子听了后便不再吭声,他担心庄子会说出更加卑琐之物,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庄子见东郭子沉默不语,便解释道:“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对于道的本质,不可以只在某种事物中寻求,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脱离‘道’而独立存在的。”
正如庄子所说,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无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却涵盖着宇宙和大自然。无法用语言描述,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是怎样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要在大“道”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两种存在状态:“有”和“无”。其中“无”并不表示什么也没有,而是代表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人的意识、大自然中的空气等;“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指天地间有形、有色、有声的实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由“有”或“无”两种状态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道”的载体,和“道”一样深奥、奇妙,故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称“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此时,他对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基础之上的。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战术,又是以“常有,欲以观其徼”为基础的。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正是因为“道”的奇妙,“有”和“无”的有机结合,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只有把握“有”和“无”的妙处,参悟大“道”,以“道”为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生处世智慧的大门。
乱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韦睿,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横溢,素有“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在乱世中,择良木而居——辅佐梁武帝萧衍。
公元505年,韦睿奉命北伐,虽然体弱多病,不能骑马,但每逢战事必乘坐车舆,亲临战场,鼓舞将士。因此,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尽管韦睿一心为国,仍不能取信于梁武帝。当战事进入关键时刻,梁武帝派了亲信曹景宗与之并肩作战。每当战胜,曹景宗和其他将领都相互争功,唯有韦睿淡定自若,不愿争功。
其实,梁武帝深知韦睿富有军事才华,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适的北伐统帅人选。但是,处于猜测,他始终不愿委任韦睿做统帅,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萧宏来当元帅。萧宏是一个只知聚敛财富的腐朽无能之辈,怎堪元帅之职。后来,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与韦睿一起作战。可以说,梁武帝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韦睿。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韦睿稍不留心,必会死于非命。好在韦睿深知自处之道,身处乱世,争强好胜必不得善终,只有安分守己,不争功名,不计利害得失,才能苟活下来。事实上,韦睿也确实顺道而行,虽然身处庙堂,却心怀“功成身退”之心,处处退让,不争强好胜。因而,韦睿才能一生平安,寿终正寝。
韦睿正是深知身处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无”的妙处——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却以“无功”的姿态面对世人。因而,面对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韦睿才能应对自如,得以平安终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