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价格 1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观派做了系统深入研究,内容深广,视野恢弘,涵摄了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个方面。其研究跨度宏大——书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梳理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各个阶段。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论
 第一节 中观与中论
 第二节 因明与中观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自性
 第三节 空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第六章 八不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第二节 不
第七章 有·时·空·动
 第一节 有——物·体·法
 第二节 时间
 第三节 空间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第五节 无言之秘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性·相
 第三节 体·作·力
 第四节 因·缘·果·报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第二节 即·离·中道
第十章 谈二谛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第二节 缘起空有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摘要与插图

一般所说的印度论理学,称为“正理”,渊源很早。梵语尼夜耶,译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后来,即转用为论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为印度论理学的专称。这和西洋的逻辑,从逻格思的术语变化而来一样。印度的正理学派,约成立于西元之初。其后,佛教学者也加以采用,是法相唯识学,即发展为的因明。正理学派的论理方法,总凡十六句;他的论式,是五分论法。到世亲及弟子陈那,把五分论法加以改善,成为三支论法。因明是佛教所用的术语,因为考察事理真相的三支论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来证明宗义,因支重要,故名因明。然也没有忘弃正理一词,如陈那师资所著的《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门论》等是。
  现在说中观,《中论》即是中道的方法论、论理学,这不但事实如此,在名称也是如此的。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为论理学的专名,而龙树的《中论》等五部论典,即被称为“五正理聚”,这可见《中论》等即是以论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学。又如《菩提道次论》,即每称中道观察为“正理观察”。法相唯识家的因明与龙树学系的中观,虽同为论理方法,而因为中观本源于佛陀的缘起法,因明却仅是正理学派方法——可说是常人的方法论的修正。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对究竟实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处,所以要地揭示出来。中国的古三论师,并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到了唐代的新三论宗,即贤承日照三藏的学系,也采用了因明(不过,也说它是不究竞的),如《十二门论宗致义记》所说。中观学在印度,龙树论是没有承认正理学系的方法论的。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