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

价格 9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将“地方性”这一变量引入“单位—社区”研究,将“单位理论”与“社区理论”结合起来,从“单位制度变迁”的研究视角出发,以老工业基地所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为研究个案,揭示“典型单位制”的形成及其表现形态,并进一步探讨“典型单位制”对老工业基地城市社区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深刻认识“单位—社区”研究的深层内涵,以丰富发展“单位理论”,破解“单位社会终结”和社区建设等理论难题。

目录

导论
  一、“共同体”、“社区”、“单位共同体”
  二、单位制度的变迁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轫
  三、关于单位社区转型的探索
  四、单位社区转型探索的意义
第一部分 “单位共同体”形成及变迁的 一般轨迹
 第一章 “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
  二、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的危机
  三、“单位共同体”:中国社会的总体性重建方案
 第二章 “单位共同体”的形成及基本特质
  一、关于“单位制”起源的论争
  二、单位制形成及变迁的基本轨迹
  三、“单位共同体”的基本特质
 第三章 转型期单位制的重建与消解
  一、单位制重建与单位共同体的修复与扩张
  二、单位制衰败与单位共同体的走向消解
  三、单位共同体变迁的基本走向
 第四章 从“单位社会”到“后单位社会”
  一、单位社会的“终结”
  二、“后单位社会”的来临与社会治理的“重层结构”
  三、社会体制转换:从“整合控制”到“协同参与”
第二部分 “单位共同体”演进的经验视域
 第五章 国家建构中的“单位共同体”
  一、将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
  二、“共和国长子”的诞生
  三、“单位共同体”的组织学特征
 第六章 “单位共同体”中的生产与生活
  一、“单位共同体”中的劳动动员
  二、“父爱式集体主义”的效率悖论
 第七章 “重建单位制”进程中单位共同体的膨胀
  一、“重建单位制”过程中的单位共同体
  二、改革初期的“国企悖论”
 第八章 “国企改制”与“单位共同体”的消解
  一、计划经济年代的“改制”构想
  二、“国企改制”的效率主义叙事
 第九章 工业社区冲突与单位共同体“变迁之痛”
  一、“典型单位制”:工人集体行动的社会背景
  二、一种典型样态:H厂集体行动回顾
  三、工人集体行动的“单位性”特质
  四、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之痛”及其后果
第三部分 “后单位时代”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勃兴
 第十章 单位制度变迁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勃兴
  一、迈向“社区制”的探索
  二、“后单位时代”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章 “后单位时代”的社会原子化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社会原子化问题研究的理论谱系
  二、社会原子化理论的“问题表达”
  三、如何应对“社会衰落”
 第十二章 单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建构及选择
  一、从“蜂窝”到“网格”:城市社会管理之嬗变轨迹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勃兴
  三、网格化管理对社区自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寻找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间的二元交叉点
 第十三章 老年群体的社区活动与“银色公共性”建构
  一、老年群体与公共性
  二、基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而生发的公共性
  三、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限制
 第十四章 单位制变迁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一、“体制生成论”
  二、“体制构造论”
  三、“体制转换论”
  四、“体制协调论”
结语 “单位共同体”变迁与“城市治理”的未来
  一、“后单位时代”的城市中国
  二、当代城市治理的理论逻辑
  三、“城市治理”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导论“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导论如果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华尔德1986年推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一书作为单位研究起点的话,那么,到今天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话题的兴起实际上还不到30年。但我们在盘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时,会发现,单位研究展开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已取得了一些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学界似乎也已:“单位”已成为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关键的研究领域,任何试图对1949年后社会主义中国做出研究和解释的著作,都无法回避和绕开“单位”。单位研究之所以获得如此影响,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社会,单位制不是一般性的组织和制度,而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的带有总体性的组织制度设计,它决定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总体结构和体制;同时也是因为单位研究恰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单位研究的发轫和展开的过程,也正是单位制度变迁以及走向解体的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与现实的社会制度变革相激相荡,自然会产生与一般学术研究所不同的社会反响。
  迄今为止,单位研究主要是循着“组织研究”、“制度研究”、“统治—控制研究”等角度展开的。而从2000年前后开始,伴随着单位制度的变迁和社区建设的勃兴,学界出现了颇具的“单位—社区研究”。从总体上看,“单位—社区研究”捕捉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社会体制的转换问题,即在单位社会走向消解的过程中,新旧社会体制如何转换。本书即试图将单位制看作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特殊形态的共同体,从“单位共同体”的变迁及城市社区重建的视角展开研究。谈及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人们常将其与单位制联系在一起,强调二者间异常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学术界一般都是将“单位制度”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的制度和体制纳入研究视野的,很少将其置于不同空间和地域文化背景下,探讨其具体的多元意义的变异,亦未关注研究单位不同类型的存在。鉴此,本研究将“地方性”变量引入“单位社区”研究,从“单位共同体”起源、形成及变迁的研究视角出发,以老工业基地若干超大型工业社区为研究个案,揭示单位体制变革背景下城市社区发展的模式与经验,深刻体认其深层内涵,以丰富中国语境下城市社区建设理论,解决“单位共同体”变迁背景下城市社区重建等理论难题,较好地完成“单位社会”的转化过程。
  一、“共同体”、“社区”、“单位共同体”〖*2〗(一)共同体、社区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谱系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共同体”(Gemejnschaft)是一个有阐释空间的概念,其小可以是一个家庭、家族、群体,中可为阶级、组织、利益群体,大可以为一个民族、国家甚至天下、世界。同时,共同体也是易被误用的概念。“共同体有时是在一般的描述性意义上被使用,指某种人口集合或群体划分;有时又是在特定的规范性意义上被使用,专门用于刻画某种特殊的社会联结方式和交往关系。而且即便同属后者,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该术语,思考者所指称的内容及其所表述的目的也各有侧重。”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1页。
  虽然共同体理论的内涵及存在形态容易引起一些歧异,但仍然受到学界青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共同体主义风行以来,更是备受关注。共同体概念之所以被学界如此看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晚期以来,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人类社会正面临“大分裂”和“社会原子化”的挑战,而共同体恰恰是克服社会原子化社会的良药。同时,共同体话语的指向宽泛,又具有极强的批判性,自然被广泛运用。诚如加拿大学者布赖登所言:共同体“通常被视为知识的核心;控制与管理的场所;身份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