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两卷,上卷从1822年开始至1861年,中卷自1861年至1895年,两卷共辑录重要外交文献近千篇,是到那时为止内容、选材良、篇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料汇编。所收包括与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中外交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末教案、边疆问题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各类档案。
目录
上卷
自序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战前中外通商及邦交之冲突
第二节 烟禁之加厉
第三节 林则徐时期之鸦片战争
第四节 琦善时期之鸦片战争
第五节 南京城下之盟
第二章 伊里布耆英之抚绥政策
第一节 中英商约
第二节 中美商约
第三节 中法商约
第四节 鼓浪屿及舟山之收复
第五节 民情与夷情之调节
第三章 徐广缙叶名琛之强硬政策
第一节 道末咸初朝廷对外态度之变更
第二节 外人入广州城问题
第三节 修约
第四节 亚罗战争
第四章 修约战争
第一节 天津迫盟
第二节 上海设计挽回
第三节 进京换约
第四节 联军入京
第五章 俄国友谊之代价
第一节 瑷珲修约
第二节 北京修约
第六章 同治新政
第一节 外交改制
第二节 海关行政制度之规划
第三节 洋将洋兵助剿
第四节 自强
第五节 出使之试验
中卷
自序
第七章 立新约及修旧约
第一节 中普(德)立约
第二节 中葡立约
第三节 中丹立约
第四节 中英修约
第五节 中日立约
第六节 观见问题
第八章 教案
第一衙门之政策
第二节 南昌教案
第三节 天津教案
第九章 边省与藩属
第一节 台湾问题
第二节 马加理案
第三节 琉球问题
第十章 伊犁问题
第一节 俄国霸占伊犁
第二节 海防与塞防之争
第三节 崇厚之出使俄国
第四节 会纪泽之挽回成约
第十一章 越南问题
第一节 和平交涉
第二节 明交暗战
第三节 和而忽战
第四节 战又忽和
第十二章 朝鲜问题
第一节 日本与朝鲜立约
第二节 西洋各国与朝鲜立约
第三节 壬午事变
第四节 甲申事变
第五节 英俄之角逐
第六节 通使问题
第七节 经济权利
第十三章 甲午之战
第一节 金玉均之被刺及东学党之乱
第二节 中日之出兵及朝鲜内政之改革
第三节 战时之外交
第四节 马关议和
摘要与插图
自 序外交史,虽然是外交史,仍是历史。研究外交史,不是做宣传,也不是办外交,是研究历史。历史学自有其纪律。这纪律的初步就是注重历史的资料。资料分两种:一种是原料(primary source);一种是次料(secondary source)。简略说,原料是在事的人关于所在的事所写的文书或纪录;次料是事外的人的撰著。原料不尽可信;次料非尽不可信。比较说,原料可信的程度在次料之上。所以研究历史者必须从原料下手。
外交史的在于它的性质。一切外交问题,少则牵连两国,多则牵连数十国。研究外交史者必须搜集凡有关系的各方面的材料。根据一国政府的公文来论外交等于专听一面之词来判讼。关于中国外交的著作,不分中外,大部分就犯了这个毛病。西人姑置不论,中国学者所写的中国外交史有几部不是以英国蓝皮书为主要资料呢?这种现象也有缘由。著书若在外国,就近中国书籍不多;若在中国,图书馆的设备又不完善。且中国外交部从来无公文的系体发刊。私人文书已出版的虽已不少,但多半零散,不易披阅。至于未出版的公文,一则因为政府不许学者研究,二则因为编目不得法,学者多半畏难而止。
就中国外交史现在的学术状况而言,前途的努力当从两方面下手。甲午以前,我们当注重中国方面的资料。因为中日战争以前,外国方面的史料已经过相当的研究;又因为彼时中国的外交尚保存相当的自主:我们若切实在中国方面的资料上用一番功夫,定能对学术有所贡献。甲午以后,中国外交丧失了自主权。北京的态度如何往往不关紧要。关紧要的是圣彼得堡、柏林、巴黎、华盛顿及东京间如何妥协或如何牵制。加之近数年来西洋各国政府及政界要人对于欧战前二十余年之外交,多有新材料的贡献。内中有关中国而未经过学者的研究的颇不少。这种工作正待余人的努力。
因以上各种原故,我编了这部书。上中二卷,专论中、日之战以前的历史;材料专采自中国方面。下卷论《下关条约》以后的历史;材料则中外兼收。
本书选择材料的准标有三。(一)择其信。比较可信的即上文所谓原料。外交史的原料不外乎:(1)中外交涉的公文如照会、备忘录、通牒、公函;(2)朝廷或中央政府给外交官的训令;(3)
外交官对朝廷或中央政府的报告和建议及(4)外交官的朋僚函稿与日记。但读者应该记得,原料亦非尽可信。用文字来粉饰事实是中国人的特长,尤其是官吏的特长。关于这点,本书各节的引论略有说明。(二)择其要。近百年来中国外交案件极多,有些关紧要的,有些不关紧要的。同办一案的人,有些实知内情,有些是不知道的。本书专收要案中知内情的文书及纪录。(三)择其新。许多外交文案久为人所共知,且其要旨已经编入通常书籍,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下关条约》等,此类材料无须重刊。本书偏重原料之有新知识的贡献者。
我编这书的动机不在说明外国如何欺压中国,不平等条约如何应该废除。我的动机全在要历史化中国外交史,学术化中国外交史。我更希望读者得此书后能对中国外交史作一进步的研究。
此书的责任虽由编者一人负担,但其完成实多赖朋友的帮助。编者前在南开大学任教职时,学校经费虽感困难,校长张伯苓先生仍肯拨歉购置已出版的史料,此书初步的工作因得以完成。北平图书馆副馆长袁守和先生曾多方帮助编者搜集未出版的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当局慨然允许了编者研究该院所藏之军机处档案;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洪范五先生及其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