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日本国会议员穿梭于两岸的活动为视角,展开一幅别具一格的战后两岸与日本的关系史,意图借此说明战后日本对两岸外交的重大特征及非正式“议员外交”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上,本书在对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三方的资料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领域为经,以历史轨迹为纬,将外交学的“二轨外交”理论与历史学的方法有效地紧密结合,力求行文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历史广度。
日本政府借助国会议员在两岸展开的一系列非正式外交活动,有效地帮助了日本政府实现其在两岸同时获利的目的。这种非正式“议员外交”的模式是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战后日本对华外交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正式的官方往来。
目录
导论001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002
一、问题的提出002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005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用语说明007
一、相关范围的厘清007
二、涉台用语说明009
上 编
第一章 “二轨外交”理论与日本的“议员外交”013
第一节 “公共外交”与“二轨外交”013
第二节 日本“议员外交”的内涵与性质020
第二章 日本对华推行“议员外交”的国内动因分析027
第一节 政党、内阁与国会三者关系概述028
一、战后日本的国会和“国会中心主义”028
二、议会内阁制中的政党、内阁及国会029
第二节 日本国会运作的特征032
一、自民党对国会运作的影响032
二、在野党在国会运作中的作用037
第三节 政策决策过程中的议员角色042
一、政策的提出与执政党内的协商过程042
二、国会审议前朝野政党的攻防045
本章 小结052
第三章 日本对华推行“议员外交”的动因分析054
第一节 “议员外交”出现的动因分析055
一、三个面向影响下的战后中日关系055
二、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061
第二节 “政经分离”方针的困境与“议员外交”之模式069
一、日本“政经分离”方针的特征及困境069
二、“议员外交”的两种模式076
本章 小结081
下 编
第四章 “议员外交”之运行轨迹分析085
第一节 1952—1972年中日复交时期085
第二节 中日复交至冷战结束时期094
第三节 后冷战到民主党执政时期103
一、“亲台”组织呈现多元化、超党派的趋势,日台之间的非正式接触渠道也以多轨道沟通渠道的形式出现105
二、“亲台派”逐渐完成新老交替,少壮派“利益型”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取代老一代“情感型”的思维方式109
本章 小结121
第五章 沟通与代理:LT贸易、“吉田书简”与议员的角色123
第一节 “政治三原则”与“贸易三原则”的提出124
一、“政经分离”与“政经不分离”124
二、“政治三原则”与“贸易三原则”的提出129
第二节 LT贸易与议员的角色分析132
一、池田勇人的对华态度剖析132
二、LT贸易与松村派议员的角色分析134
三、松村谦三与“兰花外交”142
第三节 “第二次吉田书简”与议员的角色分析146
一、维尼纶设备出口与“周鸿庆事件”对日台关系之影响146
二、“第二次吉田书简”的形成过程151
本章 小结155
第六章 沟通与搭桥: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议员的作用159
第一节 “尼克松冲击”与佐藤对华沟通之失败160
一、“尼克松冲击”160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原则164
三、“保利书简”168
第二节 中日复交与议员的“搭桥”作用173
一、“中国问题”与田中内阁的成立173
二、议员的“搭桥”作用与中日复交176
本章 小结191
第七章 沟通与中介:日台航线“复航”过程中的议员因素194
第一节 从“日华协力委员会”到“日华恳”的成立195
第二节 日台航线的“断航”201
第三节 日台航线“复航”过程中的“日华恳”因素213
本章 小结220
结语222
参考文献232
后记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