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纵横天下(话说战国策和当代中国外交)》是 吴建民第一部以国学角度为切入点,总结数十年 外交生涯的新作,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 见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精辟的思考、冷静的观 察和深刻的剖析。
摘要与插图
张仪出生于一个败落的魏国贵族家庭。自幼勤奋 好学,师从战国纵横家 鬼谷子。张仪学成之后开始游说四方诸侯。一次,楚相昭 阳君宴饮宾客,席间观 赏楚王赏赐的和氏璧。但宝玉竟在传看观赏后丢失了 。有门下认为是张仪盗走 了和氏璧,说道:“仪贫无行,必盗相君之璧。”于 是抓住张仪拷打数百下, 张仪坚决否认盗取和氏璧,楚相只好将其释放。张仪 回家之后,妻子看到他被 打得遍体鳞伤,埋怨他说:“你要是不去读书游说, 怎么会受此侮辱。”张仪 却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了?”妻子 见他关心的竟然是自己的 舌头,不禁失笑道:“你的舌头还在呢。”张仪说: “这就够了。”这反映出张 仪对自己游说的能力很有信心。
公元前328年,张仪入秦,面说秦王。他在表达 对秦国空有强大的潜在 实力却无法实现霸业的惋惜之情的同时,点出了自己 以连横击破六国合纵的 战略(当时的合纵联盟是由公孙衍所主导的)。让秦 王相信以秦国本身的优 势,即赏罚得当,军力强盛,号令严明,地势有利, 可以战无不胜、攻 无不克,所向披靡。
他论证了秦国的实力和条件远超其余六国,有条 件称霸;而后历数秦国 三次称霸不成,并将原因归结于秦国谋臣的平庸。
第一次称霸的机会是秦国伐楚之时。结果功亏一 篑,在攻下楚国国都的 情况下主动放弃,未竟全功,让楚国恢复了实力;第 二次是秦国防守反击诸 侯联军之时,秦国不仅挡住了诸侯联军的攻击,而且 围困魏国都城大梁,结 果谋臣却与魏讲和,使魏得以喘息;第三次则是穰侯 罔顾国力,“用一国之 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使得秦国白白浪费了建立 霸业的机会。
他在的话中点出了自己的战略:“臣冒死罪 ,希望见到大王,谈论 秦国的战略以及怎样能够破坏天下的合纵,灭赵亡韩 ,迫使楚魏称臣,联合 齐、燕加盟,建立霸王之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
” 张仪的所思所想本质上就是连横的战略,打破诸 侯合纵,与秦王所需正相 契合。至此,张仪获得了秦王的赏识,封为客卿,有 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为了实现连横的战略,张仪在秦国武力的支持下 ,一方面敦促劝说魏、 赵、齐等国单方面与秦媾和,采取侍奉秦国的做法获 得安宁;另一方面积极破 坏诸侯国之间的联盟,破坏可能形成的合纵局面。
张仪游说诸国时,背后有秦国强大的国力、兵力 支撑,加上张仪辞令精 辟,迫使许多国君退出了合纵,有的为了讨好秦国, 甚至还割让了不少土地。
在张仪游说齐国时,就明确告诉齐王:“大王不 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 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抟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 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刘向,《战 国策·齐策一·张仪为秦 连横说齐王》)他警告齐王如果不倒向秦国,那么秦 国就会逼韩国、魏国、赵 国大举进攻齐国(之前秦国已逼迫这三国割地求和) ,这样的话,齐国估计连 名城即墨、国都临淄都保不住。到那时候,作为战败 之国再想向秦国示好,恐 怕不给你这个机会了。张仪提醒齐王要深思熟虑,以 国家长远利益为重。齐王 迫于强秦的威胁,只好与秦国结盟,还献出了三百里 肥沃丰产的土地。
公元前328年至前325年,张仪两度对魏国“先兵 后礼”,还建议秦王将公 子繇作为人质送到魏国,使魏国臣事秦国。秦惠王因 此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 官之。四年后,张仪拥戴秦惠君正式称王,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