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的分析

价格 5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张友国编著的这本《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 及其影响(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的分析)》从环境责 任分配机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和 产业层面碳排放效率的改善途径及由此所产生的经济 —环境影响,其核心内容已经发表于《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hina Economist、 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一些重要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 院要报》采用,还有部分内容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 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导论
一 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意义
(一)碳排放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改善碳排放效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碳排放效率研究现状
三 本书内容梗概
(一)科学地分配环境责任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效率激励机制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改善碳排放效率
(三)改善碳排放效率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第一篇 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效率激励机制——基于经济利益的环境责任分配
第一章 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与碳排放效率分析
一 引言
二 基于经济利益的环境责任分配原则
(一)生产责任原则
(二)消费责任原则
(三)收入责任原则
(四)共担责任原则
三 产业层面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一)环境责任指标应具备的性质
(二)基本利益原则下的环境责任及生态效率指标
(三)共担责任原则下的环境责任及生态效率指标
(四)不同原则下资源消耗或污染排放乘数的比较
(五)环境责任分配指标的政策含义及优劣势比较
四 中国产业层面的碳排放责任与效率
(一)(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的估计
(二)产业碳排放效率
(三)产业碳排放责任
(四)不同方法下产业碳排放责任的比较
五 结论
第二章 区域间贸易与跨区域能耗转移
一 引言
二 方法和数据
(一)多边贸易视角下的MRIO方法
(二)双边贸易视角下的EEBT方法
(三)MRIO方法和EBBT方法的比较
三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能及能耗转移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省际贸易隐含能与地区能耗影响评价
(三)省际贸易隐含能的流向与结构
(四)MRIO方法和EBBST方法的结果差异
(五)与以往研究的比较
四 结论
第三章 跨区域的能耗责任与能源效率评价
一 跨区域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一)基本利益原则下的责任与效率
(二)基于共担责任原则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
二 中国省际能耗责任与能源效率分析
(一)产业能源效率
(二)省际能耗效率与责任
三 结论
第二篇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改善
第四章 中国碳排放的供给侧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二 方法和数据
三 实证分析
(一)不同阶段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影响
(二)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四 讨论
(一)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比较
(二)未来减缓碳排放的途径和潜力
(三)不确定性分析
五 结论
第五章 居民消费模式的碳排放影响
一 引言
二 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影响核算方法
三 实证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异
(二)城、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影响
(三)城、乡居民的人均碳排放影响及因素分解
(四)城、乡居民碳排放差异的因素分解
(五)讨论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万法
(一)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联
(二)碳排放强度的结构分解
三 实证分析
(一)需求模式变化的影响
(二)技术模式变化的影响
四 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需求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第三产业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替代第二产业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三篇 碳排放效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