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及联盟之后:中国终止联盟的政治逻辑及替代战略研究

价格 5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9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终止联盟的政治逻辑”以及“中国放弃联盟后的战略选择”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摒弃现有联盟理论中着重探求联盟形成原因的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国家终止联盟的缘由。书中对现代西方联盟理论和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对联盟、中立、孤立主义和不结盟的政治逻辑进行了逐一论证,并以较大篇幅对中国放弃联盟战略后的备选战略进行了分析,呼应了中国放弃联盟战略后在实践上急需寻求替代战略这一现实需要。书中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不能用联盟形成逻辑去解释国家终止联盟行为”的观点,并用联盟范畴体系这一全新概念对政治中的联盟行为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是对现有联盟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目录

第一章中西方联盟思想理论的归纳与反思
第一节西方现代联盟理论及观点
一、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
二、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
三、自由制度主义联盟理论
四、建构主义联盟理论
第二节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
一、“合则强,孤则弱”的朴素联盟观
二、“惧而协来谋”的联盟生成说
三、“无德,何以主盟”的联盟维系观
四、“叛而讨,服而柔”与“处小事大”的联盟
策略论
五、“王霸之辩”的联盟目的论
六、“治强不可责于外”的非联盟观
第二章中国终止联盟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政治逻辑简要讨论
一、何谓“政治逻辑”
二、政治逻辑的理论价值
三、联盟范畴体系中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联盟、中立、不结盟及终止联盟的政治
逻辑
一、联盟的政治逻辑
二、中立的政治逻辑
三、不结盟的政治逻辑
四、国家自主性与终止联盟的政治逻辑
第三节中国终止联盟的初步理论解释模型
一、中国终止联盟行为的基本理论假定
二、对自变量作用机理与因变量反应条件的逻辑
推定
第三章中国终止联盟过程考察
第一节中苏同盟解体过程考察
一、中苏同盟之始出现的问题
二、双方利益冲突对中苏同盟的影响
三、双方意识形态之争对中苏同盟的影响
四、双方战略矛盾对中苏同盟的影响
第二节中阿同盟解体过程考察
一、特殊背景造就出的特殊联盟
二、盟友永无满足的援助请求对联盟关系的
影响
三、盟友试图绑架中国对外政策使联盟终止
第三节中越同盟解体过程考察
一、中越同盟演变及其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
影响
二、两大盟友的竞相援助以及由此带来的
问题
三、美国是中越无法回避与难以克服的问题和
障碍
第四章中国终止联盟后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孤立主义”战略
一、“孤立主义”战略的制约因素
二、“孤立主义”战略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局限
三、中国实施“孤立主义”战略的可行性
分析
第二节“集体安全”战略
一、“集体安全”战略的制约因素
二、“集体安全”战略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局限
三、中国实施“集体安全”战略的可行性
分析
第三节“安全共同体”战略
一、“安全共同体”战略的制约因素
二、“安全共同体”战略的战略价值和战略
局限
三、中国实施“安全共同体”战略的可行性
分析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中西方联盟思想理论的
归纳与反思

众所周知,由于联盟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其的关注从古代一直持续至今。在西方,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根据古希腊城邦政治经验,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国家具有建立敌对性联盟的倾向;马基雅弗利则从中世纪后期亚平宁半岛严酷的政治现实出发,警告小国除非迫不得已不要与强国订立联盟。在东方,中国的古代典籍中也有关于联盟的早期历史叙事,如《左传·僖公九年》记载:“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谷梁传·襄公十一年》也提道:“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联盟在三十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更是发展到规模和水平。当然,真正将联盟问题纳入学术视野并给予规范的理论研究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政治学者,在他们当中朱利安·弗里德曼(Julian Friedman)曾指出联盟是政治的核心特征,奥利·霍尔斯蒂等人更进一步提出“无论时空条件如何,联盟都是政治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普遍要素”。\[美\]斯蒂芬·沃尔特著,周丕启译:《联盟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另参见,Julian Friedman,“Allianc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 Julian RFriedman,Christopher Bladen,and Steven Rosen,eds,Allianc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Boston,1970) ;Ole Holsti,PTerrence Hopmann,John DSullivan,Unity and Disinte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New York,1973),p2。而罗伯特·奥斯古德(Robert E Osgood)则认为:“联盟是在存在冲突或这种威胁的环境中形成的,它是建立在总体合作基础之上的潜在战争共同体。”See Robert EOsgood,Alliance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8,p19可见,确如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所言,由于历联盟在体系中意义重大,所以它一直是学者们,尤其是政治现实主义者们研究的对象。\[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73页。另参见Hans JMorgenthau,“Allia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rnold Wolfers,ed,Alliance Policy in the Cold War,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59。现在,笔者也打算跟着这些学者的步伐着手研究联盟这一古老的政治现象,不过关注的重点不是联盟的形成而是联盟的解体,更具体确切地说就是想探讨有关联盟解体背后的政治逻辑问题。为此,本章将先反思性地对西方现代联盟理论进行整体回顾,理清西方主流关系理论流派在联盟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原理命题和逻辑假设,并以此为研究主题寻找理论线索。然后,笔者还将对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进行简略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对东西方在联盟问题上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也能为探寻中国联盟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提供理论准备。
第一节西方现代联盟理论及观点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喧嚣转为沉寂后,西方政治学界的传统现实主义学者便开始着手构筑系统的联盟理论了,而汉斯·摩根索、马丁·怀特、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奥斯古德、威廉·赖克(William HRiller)和乔治·利斯卡(George FLiska)等人是他们之中的代表。这些政治理论家在对联盟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建立了奠基于“均势”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此后,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斯蒂芬·沃尔特等人又对现实主义的联盟理论进行了完善,尤其是沃尔特更将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联盟问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