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 (溯源公共事件形成、发酵及治理的基础研究之作)

价格 3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系主任王向民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成果,由王向民老师设计主要框架及研究方向,江远山、郝宇青、于晶等7位老师各自撰写一章,构成全书主体内容,主要讨论了公共事件的政治社会研究框架、公共事件的形成机理(社会运动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以及公共事件的治理解决(合作治理、政策变迁与制度建设)。本书将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基础。

目录

导论 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研究
一、公共事件研究:从社会学到政治学
二、碎片化政府与公共事件
三、政商联盟与公共事件
四、体制开合与公共事件
 
第一章 公共事件与社会运动
一、问题与文献
二、群体变动与社会断裂
三、公民社会的困境和政治机会结构的闭与合
四、异议表达的渠道选择
 
第二章 群体行动与政治信任: 公共事件形成原因的一个侧面
一、政治信任作用的理论探讨
二、群体行动、公共事件与政治信任危机
三、化解公共事件危机之道:重建政治信任
四、结语
 
第三章 聚合、宣泄、协商与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视角
一、 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的政府发布行为与社会动员呈现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多元主体的信息聚合
二、 社会化媒体平台危机传播的效果分析 ——互动中的宣泄与协商
三、  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危机及其形成要因分析 ——以“赵白鸽整改红会承诺”的微博反馈为例
 
第四章 公众参与、议程设置与政府回应 ——2003—2013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分析
一、 文献综述与公共事件实践治理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 我国2003—2013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的代表性样本及分析
三、 历史进程中公共事件的治理变迁逻辑
四、 进一步突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的现实瓶颈
五、 总结和余论
 
第五章 制度建构与完善: 公共事件治理的刚性保障
一、 公共事件制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二、 公共事件事发处置制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三、 制度创新与公共事件治理: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
 
第六章 公共事件与话语权
一、 导言
二、 时效性的抢占
三、 话语主体的多样化
四、 议程设置与反议程设置
五、 传播技巧的改善
六、 提升公共事件话语权的策略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2003年是一个起点,这一年,孙志刚这位大学生在广州意外死亡,同一年,一个隐形病毒肆虐了大半个中国,非新世纪独有的事件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酝酿成公众舆论,引起就中国政府权力配置、公共政策执行以及公民权利维护等方面的社会抗议。十年来,经由媒体信息传播,充满政治想象力的公共事件像中国的GDP一样,数量连创新高。与此同时,从政府官员到小老百姓,从富豪老板到打工仔,从白领到农民工,无不透露出深深的社会焦虑,中国遭遇了预期危机。仍然是狄更斯的那句话老话:“这是的时代,这是的时代。”
2003年开启了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小三峡”。唐德刚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社会制度经历了两次“历史三峡”,一次是秦始皇从封建制转到郡县制,一次是近代在西方炮舰之下从帝制转到民治,“历史三峡”转型期惊涛骇浪,死人如麻。从帝制到民治转型的“三峡”谱系是民族国家,以此而论,它还得经过主权肇造、权利革命与扁平化国家三个“小三峡”。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当为第一个“小三峡”的盖棺定论,从皇权国家转到了主权国家。当前中国处于“小三峡”的第二段,其核心是将主权国家坐实到“人民当家做主”。公共事件皆由此而生,映射的是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它虽然没有政权转型的宏大与壮烈,但却像涓涓细流,深远而绵长。本书以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即由此而生。
说到底,公共事件是两个因素的化学反应,信息传播造成了群体参与和公共舆论,权力想象反映了公共事件的政治指向、预期与愿景,而事件本身只是一个触媒,一个导火索。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能够成为公共事件有赖于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口耳相传、平面纸媒、蜂窝网络,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制造”出的公共事件不可等量齐观。在信息传播中,受众的想象形成,公共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想象的对象是公共的——政府权力、公共政策、制度组织。公众在信息传播与发酵的过程中,将纸头规定或宣传中的“政治社会”想象成抽象的真实,由此延展成一个公共事件。像信息传播中的谣言不可避免一样,公共事件的权力想象逻辑,也有可能大摆乌龙,而真实或理解正体现在这个乌龙之中,“求变”。公共事件像一出大戏,一头是哀嚎连天或窃窃私语的权利受损者,另一头是公共政策或政府组织的制度设计,中间还有公益律师、学者调查团等社会中介群体轮番登台,剧情演绎百转千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高潮不断。“戏曲小舞台,社会大世界”,公共事件像一个哈哈镜,我们能够从中透析出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有公共事件就有政府的回应与治理。先是刚性维稳,花钱买太平,结果“刁民”四起,敲诈政府;进而,危机管理大行其道,然而,顾头不顾尾,公共事件就像“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此起彼伏。从分析的角度,政府的公共事件治理应当在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公共政策;第二,放下权力的傲慢,国家要与社会合作,实现分治基础上的共治;第三,规范政府权力,让权力回到制度的笼子里。让我们欢欣的是,近些年,政府似乎逐渐正视转型期的社会需求,并调整现有的公共政策。例如,孙志刚事件废除了收容条例(2003年),“非典”事件促发了公共卫生的信息公开(2003年),郭美美事件导致了红十字会的改革(2012年),夺命校车事件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2012年),上访妈妈唐慧事件终结了劳教制度(2013年)。进而,我们也看到国家与社会在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合作治理,例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