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重点在于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递进机理。作者通过分析当前北极治理的范式结构和构成要素,提出范式间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关系,而目前北极问题的治理正从较为初级的区域治理向中级阶段的多边治理逐步递进,并在符合相应指标的情况下迈入共生治理。但是,这种范式间的递进并非单向线性发展,而是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这些核心观念的内化程度,以及体系取向和权力结构为核心的“物质”客观变量,从而引发递进中的波动或逆向效应。相较于在权力扩张和资源争夺上大做文章而言,如何使治理范式进入良性的“阶段性递进”,才是各方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本书试图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借助大量资料和案例研究,更多地从北极的性影响加以论述,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北极研究现状与特点()
第一章北极问题概述与治理基础()
第一节北极问题的概念界定()
一、北极的自然地理边界()
二、北极的政治地理边界()
第二节北极问题现状与议题互动()
一、北极问题演变的驱动要素()
二、北极问题与议题的互动规范()
三、北极治理现状分析()
小结()
第二章北极国家的战略取向与建构动因()
第一节北极国家的战略思维取向()
一、俄罗斯北极战略思维的竞争性表征()
二、美国和加拿大北极战略中的次竞争性表征()
三、其他北极国家战略中的竞争合作性表征()
第二节北极国家的战略建构动因()
一、北极战略建构的客观动因()
二、北极战略建构的主观动因()
小结()
第三章北极区域治理范式()
第一节区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本地优先:区域治理的内核()
二、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演变()
三、区域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区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
二、区域治理的环境塑造()
第三节从渔业问题看北极区域治理()
一、北极渔业问题概述()
二、北极渔业区域治理结构()
三、北极渔业区域治理困境与挑战()
小结()
第四章北极多边治理范式()
第一节多边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普遍互惠:多边治理的内核()
二、多边治理的制度结构()
三、多边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多边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三级主体”和“选择性妥协”的演变()
二、《斯瓦尔巴德条约》与“两权分离理论”()
第三节从航道问题看北极多边治理()
一、北极航道概述和现状评估()
二、北极航道问题的矛盾界定()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事组织与
航道多边治理()
四、俄罗斯北方航道治理展望及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北极共生治理范式()
第一节共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共存进化:共生治理的内核()
二、共生治理的系统要素与价值理念()
第二节北极共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北极共生单元分析()
二、北极共生模式:导向介入与互补性竞争()
小结()
第六章“阶段性递进”结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北极治理范式的层级关系()
一、北极治理的观念辨析()
二、治理范式的阶段性结构()
三、北极问题“南极条约化”的范式误区()
第二节北极治理范式的递进机理()
一、观念的“内化”程度: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
二、物质变量的因素:体系取向与权力结构()
小结()
结语()
附录一《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
附录二《伊卢丽萨特宣言》()
附录三《北方航道航行规则》()
附录四《北方航道水域航行规则》()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导论The Arctic Governance Paradigm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北极是一个遥远的地区。1909年4月6日,美国探险者罗伯特·皮里(Robert Peary)成功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服北极的人。长久以来,这片区域似乎是探险者和科学家们的乐园,除了极地探险和因纽特人的故事,与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毫无关系,人们对它也知之甚少。冷战时期,北极一度成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场,战争疑云笼罩着这块冰封之地。1987年,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摩尔曼斯克讲话”(The Speech in Murmansk)提出,将军事对抗之地变为“北极和平区域”Gorbachev Mikhail,The Speech in Murmansk at the ceremonial meeting on the occa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rder of Lenin and the Gold Star Medal to the city of Murmansk,1987,http://teacherwebcom/FL/CypressBayHS/JJolley/Gorbachev_speechpdf(Arctic Zone of Peace),北极问题中的合作因素逐步增多。北极似乎以另一种不同的姿态回到了政治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视线之内。当前的北极问题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先,北极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核心区域。2004年,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和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简称IASC)共同进行的“北极气候影响评价”(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简称ACIA)项目发布报告,提出“1974—2004年间,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海冰量下降了约80%,海冰面积减少了近100万平方公里,超过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面积的总和,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平均上升近8厘米。”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Impacts of a Warming Arctic,Synthesis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此外,报告还总结了北极气候变化的十个重点趋势,包括:北极变暖的速度和范围可能超过预期;北极变暖及其后果将造成性影响;气候变化将对北极植被生长带来广泛影响;北极物种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将发生变化;诸多沿海设施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暴风威胁;融冰增速将为海洋运输和资源开发开创新机遇;陆地融冰将打乱现有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原住民群体将受到外部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紫外线辐射水平的升高将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冲击;多重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统计上可见的显著趋势,“超过约41%的北极海冰已经消失,每年还有数以万计平方英里的海冰逐步消失,而北极冰帽冰帽指覆盖不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巨型圆顶状冰。(Ice Cap)的范围已经比20世纪中期缩小近一半”。Howard Roger,The Arctic Gold Rush:the New Race for Tomorrows Natural Resources,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9这意味着,北极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冰封地带,它对各国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改变。按照大多数科学家的估算,北极海域将在21世纪中期甚至更早将出现季节性无冰的现象。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 2025:A Transformed World,2008,http://wwwaicpaorg/research/cpahorizons2025/globalforces/downloadabledocuments/globaltrendspdf这种科学预测结果为各国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路:部分国家把这种环境变化视为灾难性的挑战,担心由此引发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和世界部“净土”的消亡;更多国家则把这种趋势看为机遇,因为这意味着进行更多沿岸活动的可能性,更多潜在资源可被开发利用,人类“非传统区域”将逐步形成。其次,北极成为航运的潜在核心走廊。近年来,北极不但经历着“海冰消融、冰川消逝、冻土融化、岸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