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佛教史地考》是民间文艺家、知名学者包世轩先生的论文集,共收入近30篇论文,对辽金元明清时期北京佛教的历史、地理和建筑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于研究北京佛教的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001 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
007 隋藏佛舍利的弘业寺旧址为悯忠寺东部的辽大延寿寺
019 唐末五代至辽代玉河县辖界考
034 辽大昊天寺塔院以及明清隆恩寺千年史事汇考
055 辽代房山云居寺刊刻石经史事丛考
068 辽玉河县清水院统和十年经幢题记汇考
097 辽末金初为悟缠在戒台寺内建造的五级密檐僧塔
100 金元时期辽法均“大乘三聚戒本”在燕京流传情况考略
127 金元两代临济宗海云印简禅系与竹林寺潭柘寺法脉渊源考寻
165 金元两朝燕京大庆寿寺史事通考
226 金元时期的五华观与卧佛寺相关史事考略
235 蒙古汗国时期燕京地区的“大周朝元元年”考略
247 山西广灵县元初临济宗道鉴禅师塔铭史事考
261 元大护国仁王寺旧址及相关问题考察
286 百花山瑞云寺蒙古汗国时期通圆懿公禅师遗行碑考
297 大觉寺内具生吉祥大师萨曷拶室里僧塔考
313 明代大能仁寺与京西双泉寺的历史渊源
317 清代临济宗与万安山法海寺相关史事综汇
355 乾隆时期戒台寺内裕轩、慕堂两先生祠堂
362 清道光以来北京梨园行与戒台寺善缘的历史见证
369 潭柘寺塔院历代僧塔形制考述翠微山法海寺史事考记
409 明代蒯祥亲自规划建造万寿戒台禅寺
413 辽、元两代房山谷积山院重要佛教史事考略
419 京西八宝山金元两代的崇国寺塔院
428 北京西山寺院佛教史事钩沉
459 妙峰山重要历史史实新发现(十一则)
485 金顶妙峰山佛教史实新考
摘要与插图
……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
北京潭柘寺历史极为悠久,据古籍记载创建于西晋时期。如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夫潭先柘,柘先寺,寺奚遽幽州论先,潭柘则先焉矣。潭柘而寺之,寺莫先焉矣。”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燕地古谚是潭柘寺古远年代的印证,即潭柘寺的始建年代比隋唐的幽州城更为悠久。隋唐之前北京称为蓟城,隋唐改称幽州城。
复载“寺,晋、梁、唐、宋,代有尊宿,而唐华严为著。……寺先名嘉福,后又名龙泉,独潭柘名传久不衰”。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此类记述颇普遍,称为嘉福寺。初创的潭柘寺,显然规模和影响都不大,因地处深山较为隐秘,远离政治势力及战乱的袭扰,也是早期潭柘寺得以传承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西晋早期的佛教
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汉廷博士弟子景卢以佛经,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魏晋之朱士行、西晋竺法护都翻译了不少佛经。魏晋时期佛教在都城上层社会已有一定程度的传播。由于佛教的渐次流行,西晋时期,朝野对佛教的信仰已经相当普遍,西晋时期洛阳有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石塔寺、愍怀太子浮图、满水寺、槃鵄山寺、大市寺、宫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余所寺院。都有史籍记载可以查证。
西晋时期,西域羯人(南匈奴之裔)杂胡大量内迁中原,在西晋后期不堪压迫的各族人民起义,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如刘渊的前赵,石勒、石虎的后赵,表明“五胡”少数民族及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崛起。典型例证便是石勒父子重用来自龟兹的僧人佛图澄,这与历代占据统领地位的中华旧有文化形成强烈的对比与碰撞。没有一个汉族政权的统治者会赋予异族和尚如此高的政治地位,这表明内迁的西域胡人及其崇尚的文化,随着他们政治势力的崛起,将成为这个国家地域内占统治地位的族群与文化。
这个族群是“五胡”,这个文化便是佛教,中华还是这个中华,但一种新的佛教文化随着新统治者登上历史舞台,逐步发展并统领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依据唐道宣《释迦方志》(著于永徽庚戌)记载:“西晋祖武皇帝(266—290),大弘佛事,广树伽蓝。晋惠帝(290—306),洛下造兴圣寺,供僧百数。晋愍帝(313—316)于长安造通虚、白马二寺。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另据宋《释氏通鉴》卷二,西晋武帝司马炎丙戌(266),竺昙摩罗察(法护),敦煌人,初游西域,大赍梵经,还归东夏。是年至长安译经,教相广流此土者,法护深有殊功。护为此土求经沙门之始也。……壬辰(272)法护出新道行经十卷。太康元年(280)康僧会卒。会译经百八十九部,凡四百十七卷。甲子,永兴元年(304)时沙门白远字法祖,才敏绝伦,译经25卷。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法护译《普曜经》八卷。护究通36国典籍。世称“敦煌菩萨”。
历经东汉、三国至西晋初年,佛教在汉地士大夫阶层中间已有较广泛的传播。
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竹林禅院记》称:“佛法之入中国,至梁而后大,至唐而后固。”
二、西晋末期佛图澄称燕地蓟城为福德之国
另外依据《魏书释老志》、《晋书》的记载,也可找出一些相关的佛教史实得以印证。据元《佛祖历代通载》卷六的归纳研究:西晋、后赵时期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传播佛教。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期僧人。姓帛,西域龟兹人,九岁出家于乌苌国,两度到罽宾学法。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持戒精严,对于古来所传戒律,多所考校。
西晋永嘉四年(310)将近80岁时来到洛阳,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在来洛阳以前,曾在敦煌居止多年学习大乘般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