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赫宇*的《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身体转向天人互证》的研究采用了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庄子》文本、道教文化典籍、武文化文本,以及武文化与道教文化中非文本的各种身心实炼内容,以身体运动转向、民间演绎和天人互证之思维模式、认知途径及阐释方式为统摄,采取平行结构进行章节设置。
目录
绪论 《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
节 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芒芴生实有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
节 “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庄子》中的“无”与“气”
一、泰初有无
二、通天下一气耳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 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
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
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
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 《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
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
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
第六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
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
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
第二章 阴阳永流变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
节 “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第二节 《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
一、此彼之“二”
二、环中之“一”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 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
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
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
一、从“阴阳”到“守一”
二、“环中”与“圆化”
第三章 炼体证天道 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
节 《庄子》中的“人”与“天”
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
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
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
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丹鼎仙炉
二、性命双修
三、逆炼修仙
第三节 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
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
三、“踵息”与“整劲”
四、“缘督”与经脉
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
六、“坐驰”与“入魔”
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四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