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诗家用禅讲诗,禅家用诗言禅,但古往今来都是诗家入多出少,禅家入少出多。由此,本书将分成上下卷来赏析禅诗,以诗言禅。上卷“援禅入诗”,即指将禅意融入诗中,多为在家居士或士大夫所作。下卷“借诗指禅”,即指凭借诗词的形式,以表达要义,多为禅宗大师所作。借用一般诗词鉴赏类书籍的形式,加入合适的公案或佛家故事以诗为分割章节的依据,既赏诗也言禅。
目录
【目录】
l 上卷:援禅入诗
安禅制毒龙
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水穷云起,尽是禅机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焚香扫地僧家事
看心定猿,由定生慧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观一切法,本性皆空
大千入毫发
世间烦恼是浮云
回看不住心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禅茶一味
聚是梦中聚,别是梦中别
菩提无所处,文字本空虚
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不禅不动即如如
摘要与插图
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与佛教渊源颇深,既使单独著书研究,恐也言之不尽。现存的王维诗四百余,而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有空寂清灵之意象,出世归隐之意境,或阐释诗人对参禅悟道的思考,或抒发诗人淡泊旷达的心性。因王维笃信佛教,诗作受禅宗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世尊称为“诗佛”。
据经中所载,维摩诘居士不仅有家眷妻儿,而且家道殷实,甚至时常出入酒肆、戏院和青楼等市井之所。维摩诘,梵语,意为“无垢、洁净”,居士虽身处凡尘俗世,却人如其名,出淤泥而不染。虽未出家,却不著三界;虽坐拥荣华富贵,却不贪恋享乐;虽置身繁华烟尘地,却只为摄化众生。维摩诘潜心修行,不住相而生心,如菩萨般觉而有情,得众生敬仰,终成就普度众生的大悲宏愿。读维摩诘的事迹,再反观王维的一生,便不难发现王维的悟道之路,也是于俗世中破迷惘,于凡尘中觅解脱。木参差入云、遮天蔽日,在曲折蜿蜒的山道洒下一地清凉。寂寂山径空自无人,唯远方的一声钟鸣,随着山风穿透层层林霭,隐约入耳,始知古刹仍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幽林深处。诗人不直言香积寺的悠远僻静,而只是一步一步地将读者缓缓引入萧瑟阒然的山景之中。其构思精妙,落笔有神,若闭目细品,似真能见得覆盖着斑驳青苔的石阶,在清冷的雾霭中一级级浮现,且拾级而上,便身临其境。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声,下句写色,乃是全诗
彩的一联。赵殿成曾评之曰,“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
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山间粼粼的泉水中,危石阻
道,泉声时断时续微微凝噎。山中重重松木遮天,日光亦被茂林所挡,亦
被古松所冷。冷寂萧瑟的禅境,在这一联全然而出。虽仅是一个“冷”字,
但其中所含意境实是妙不可言。自古以来,描写禅意的诗词多表现“静”
的意象,静更倾向于听觉而非视觉。那么,若真要用一种色泽来烘托禅意,
恐是没有比这一“冷”字更上乘的形容。参禅之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如
清冷的山雾般,无可捕捉、如真似幻的非黑非白,需只身跋涉漫长的虚无
之境,或可拨云见日、离苦得乐。确实任重而道远。但唯有时时关注自身的每一次起心动念,或终能远离颠倒梦想。
鸠摩罗什曾讲过一个佛经故事:旧时有人获罪于王,王令发狂的大象追杀之。仓皇逃窜之际,其人跳进了一口枯井藏身。在坠落的过程中,偶然抓住了石缝间一根腐朽的藤蔓,勉强悬在了半空。自以为暂时脱离了危险,不料低头一看,井下竟有一条毒龙正吐信欲食之,周围更有五条毒蛇正伺机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然蹿出的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开始啃噬他紧抓的藤蔓。藤蔓将断,而狂象又在井外守株待兔,危机四伏,令其恐慌至极。井外尚有一树,树上时而
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半官半隐,诗作信手拈来,清新淡远,多被人评曰大有渊明遗风。但王维本人对此却颇有异议,他对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与思想也并非全盘认同,甚至还曾提笔讥讽。“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当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将自己对陶渊明的不赞赏,写得直白。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