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由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新社会建构理论三者有机构成的“艺术整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现实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传承和创新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是一个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其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制度模式。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的动因、视角与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的旨趣与动因
第二节 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的视角和主线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历程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与研究视阈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
第二节 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单位与世界历史视野
第三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与活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形态结构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社会形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第三节 社会形态结构系统的内在特性
第四节 社会形态结构系统的活动机理
第四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的多维阐释
第二节 “五形态说”批评的辩证与社会形态演进规律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跨越”问题及关于“五形态论”的争论
第五章 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构建新社会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辩证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原则性构建
第六章 列宁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节 时代课题与列宁的社会形态思想
第二节 历史辩证法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四节 列宁对东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考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道路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崭新的东西“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及其过早结束的原因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性变革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与社会形态理论的传承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传承创新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与形态特质
第一节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总依据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特质与历史任务
结语以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主义走向更高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传承与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道路》:一、两层次论
该观点将社会形态理解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实际上是将社会形态的结构看作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据考证,在我国学界广泛流传的这种“两层次论”的直接来源是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词典》。该词典的提法:社会经济形态是“历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①。在中国,“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一提法始自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为后来的大多数教科书所采用,成为社会形态概念的流行定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是同一回事,它们都是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在一些教科书中,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被当作同义语来使用。其实,“两层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也能找到依据。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时,就曾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划分为两个层面。“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②列宁在评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时也明确指出:“虽然他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③列宁的这一论述被人们广泛引用,社会形态的结构被描述为“骨骼”(经济基础)+“血肉”(上层建筑)。
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基本层次人手来把握社会形态,是的。因为,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状况,反映了该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考察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重要标准。但是,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也是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区别和联系的一个基本方面。传统的“两层次论”只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层次上来把握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生产力特征则被排除在外,这是一种很大的片面性。其后果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导致人们忽视生产力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现了重大偏差。基于对“两层次论”弊端的反思,我国理论界在重新研读经典的基础上,对社会形态的结构层次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以“三层次论”、“社会整体要素论”和“多维视角论”影响。
二、三层次论
“三层次论”认为,具体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具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因而,“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①。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上层建筑,都是要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因此,把握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不仅要把握它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征,而且要把握作为这个社会关系体系的物质前提的生产力特征。而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和联系,也应从它们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区别和联系,追溯到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②很显然,这里是把劳动资料即生产力包括在社会形态之中的。“三层次论”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构成一切社会形态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