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涌现出来,让人泪流。该书选编出100个感人的故事,记述鲁甸地震中的大爱,展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也是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素材。
目录
为救灾牺牲的90后武警战士谢樵:
战士忠诚青春不朽
昭通市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陈蓉:
废墟上的铿锵玫瑰
龙头山派出所所长夏大猛: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民警杨洪仟:
英魂永驻
“乌蒙铁军”:
率村民生死大转移
云南边防总队灾区义诊:
“我们没有撤退时间表”
云南巧家民警唐远均:
直面灾难不退缩
巧家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长古永熙:
瘫倒在救灾一线
昭通军分区昭阳区人武部部长李四刚:
带领民兵拼命救灾的急先锋
成都军区13集团军刘科:
“小伙子,你们立大功了,千万注意安全!”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30名少数民族学员:
“军人就该冲锋在前”
灾区的“桥头交警哥”罗辉:
一位心系灾区的好警察
民警莫大钢:
痛失亲人仍坚守救灾一线
检察官马勇: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
彝良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沈古才: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
武警黄金部队:
灾难中,那群爱的人
云南边防总队副总队长张琪:
指挥抗震救灾,是我无上光荣的责任
昭阳区人武部政委夏洪帅:
用爱撑起生命的脊梁
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余才皓:
的请求
云南省昭通军分区:
争分夺秒营救不畏艰险冲锋
昭通交警:
保障生命通道线畅通
云南消防总队特勤支队:
英勇善战的“橙衣军团”
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朱发栋:
“大爷,我的军帽你戴着”
武警云南总队“8·03”抗震救灾心理服务:
炎炎夏目送清凉
云南昭通军分区政委张亮:
“精神不垮人就不会垮”
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肖权:
“开路先锋”
鲁甸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冯国凤:
走在抗震救灾前沿的女法官
一对并肩奋战灾区的警察夫妻:
“再累我也要挺住”
武警8751部队政委向荣贵:
“诸葛政委”
妹妹为救被埋哥哥刨断手指:
“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到哥哥的录取通知书”
七旬夫妇:
徒手挖出四位家人
龙头山龙泉村村民蔡关兵:
斧头劈铁锹撬救出三人
牺牲在抢通现场的共产党员缪方洲:
用生命延续“生命线”
孕妇互相鼓励:
为了宝宝坚持!
双臂保持托举姿势的女孩田应先:
地震前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舍身护奶奶的三兄弟:
出于本能的反应
累倒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周清顺:
村组长的担当与燃烧
抗震救灾英雄梁龙洲:
他的青春和生命定格在路上
客车司机马永富震中安全转移乘客:
“一个都不能少”
巧家县马树镇水磨村民小组长胡兴柱:
临危不乱冲锋在前
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党总支书记蒋先林:
不顾群众就是失职
昭交集团鲁甸分公司党支部书记马殿敏:
“灾难面前要敢于担当”
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
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昭通电视台丁永权:
把悲伤留给自己
鲁甸县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
钉在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
废墟上屹立不倒的主心骨
龙头山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
“我是支书,我先来”
小寨镇党委挂职副书记高燕:
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父子兵”忙救援:
灾区5日才见面
村医黄明学
摘要与插图
“刚才听了大家的意见,我谈谈我的想法,钢结构房还是要得的,关键是选择轻型钢材还是重钢…… ”在八宝村安置点,唐正云与村民们热烈地讨论着。唐正云对记者说:“这里的群众团结得很,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共同管理生活账目,天天公示开支,青壮劳力组织起来就近打工,恢复重建方案出台了,这几天他们就在规划着如何建设新家园的事。” 重建好家园是唐正云目前的心愿。他说:“ 龙泉社区在整个鲁甸6.5级地震中损失、死伤人数、房屋倒塌重、过渡安置、恢复重建任务。” 10月中旬从北京参加“寻找村官”颁奖典礼回来后,唐正云没有睡过一个像样的觉,灰街子集中安置点还住着3000多名群众。虽然上面要求各家各户分灶吃饭,但在灰街子安置点,还有八宝、沿河的黄泥坡、红石岩、三板桥3个社150多户群众还是集体吃饭。
深秋时节,在薄雾笼罩的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受灾群众正在忙活着做饭,虽然住在帐篷里,但已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
“大爹,昨晚睡得怎么样啊?大姐,今天的中饭很可口哟……”趁吃午饭时间,唐正云带着防火、治安巡查员巡逻在各帐篷间。
地震虽然过去两个多月,可唐正云还是闲不下来。在龙头山灰街子集中安置点,小到一桶方便面的分配,大到整个恢复重建的全面工作,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比起地震那个月,工作有头绪多了。”唐正云说,那段时间里,几千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在安置点“大食堂”吃饭、领物资,实在忙不过来。“那段时间我简直无法睡觉。”唐正云略显疲惫地说。这位被媒体称作“铁汉子”的44岁党总支书记,在失去8 位亲人的情况下,肩负5000多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曾经连续工作6天6夜没合过一次眼。
“支书家损失惨重,这几个月来他太辛苦了。” 社区主任邵发平沙哑着嗓子说,地震发生那晚上几千人站在大雨中哭成一片,我们社区干部怎么能放得下,唐支书带领我们尽全力抢救和安抚大家。两个多月来,抢险救灾、过渡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唐支书一刻也没有闲过。
“去了的人已经去了,还有这么多活着的人需要招呼。”唐正云喃喃自语道。
“我叔叔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忙得不可开交。” 地震发生以来,一直跟着唐正云的侄子唐纯华告诉记者:“他是支书,面对这么大的灾害,全村人都需要他。” 地震发生以来,唐纯华已经成了叔叔的临时部下,他和村里的10多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志愿小队,帮忙运送和分发物资,如今天天在村里提醒村民们及时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
“现在工作压力一点没减少。维护秩序、伙食供应、火灾防范、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社区临时党支部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整个安置点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有序:大食堂里有了荤菜,帐篷里通上了电,医疗服务点、通讯保障点、净水供应点甚至淋浴点等服务设施不断在建设。恢复重建已经拉开帷幕,有的家已经热火朝天干起来了,省、市、县领导还经常来看望大家,受灾群众心里都是热乎乎的……”穿梭在集中安置点上,唐正云有做不完的事。
“新闻媒体对你做了很多报道,祝贺你又获得了 2014年度全国村官,你可是我省今年入选的村官。”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
.”面对记者的祝贺,唐正云淡淡地说了一句后,起身穿过帐篷“巷道”。建新房的钢结构运到了,他要组织人员接收卸货,重建家园的任务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