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文明编著的这本《苦乐人生》紧贴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烦恼和磨难,分成六个章节,结合佛理和哲学辩证思维,通过一个个心灵励志的小故事,告诉读者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人生有很多苦难挫折,但只要懂得苦与乐的辩证智慧,多一分坚强之心,怜爱之心,就会多收获一份幸福,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目录
上篇 读佛:佛法的根本——四圣谛
第一章 人生是苦——苦圣谛
◎何谓“苦”
痛苦是世俗感受的本质
世俗的快乐经不起考验
苦的本质——三苦与八支分苦
◎如何修炼苦圣谛
人生是苦,有受皆苦
世间无美色——“不净观”与“白骨观”
◎由苦及乐
苦乐是相对的
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快乐是有的
第二章 贪爱为因——集圣谛
◎何为苦集谛
小乘经典对爱的分类解释
大乘经典论集谛
◎缘起说与因果论
“一因说”与“顺世论”
“缘起说”是灵活的因果论
◎“十二因缘”解读生命苦之因
佛说“十二因缘”
从现实人生谈“十二因缘”
佛家认为的“有”和“无”
第三章 清净寂灭——灭圣谛
◎“灭”则“涅槃”
佛家经典说“灭谛”——涅槃
涅槃的真实与美好
自杀并非涅槃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无限寿命的“常”
无副作用的“乐”
自由自在的“我”
纯粹的“净”
◎涅槃的几重境界
无余涅槃是的境界
有余涅槃是众生的需要
过程的涅槃与结果的涅槃
第四章 修行方是正道——道圣谛
◎“八正道”是修行的方法
正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思:纯正的思维
正语:净善的语言
正业:众善奉行
正命:正当的职业与正当的生活方式
正精进:积极的精神
正念:心住当下
正定:排除杂念,达到禅定
◎六度:“八正道”发展出来的修行方式
布施:度悭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恨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
◎三学是修行的必修途径
戒:防非止恶
定:身心轻安
慧:到彼岸的智慧
下篇 修行:用佛家智慧把握人生
第五章 佛家的根本原则——中道
◎什么是“中道”
不偏不倚才是中正之道
中道需避免和错误
◎“八不”中道
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
不来不去
◎中道的现实意义
坚持中道才能和谐
无欲无求有违中道
的都是错误的
第六章 佛家的行事方针——不执著
◎对名利不应执著
名字与命运无联系
出名是把双刃剑
难副盛名之累
钱财身外物
◎对权色不应执著
过分追求权力会带来痛苦
美的本性是空的
◎对中道不应执著
追求从容自然的中道
对不执著也要不执著
◎对修行不应执著
执著于修行是一种病
放下,才能获得更多
◎不执著是种智慧
莫把虚幻当真实
看透:不执著的智慧
附录 经文集锦
◎四谛论
◎苦圣谛
◎集圣谛
◎灭圣谛
◎道圣谛
后记 贺业师楼字烈先生八十华诞
摘要与插图
世俗的快乐经不起考验标准高低也是衡量苦乐的重要指标。佛家的标准高,可说是高标准、严要求,按照这一标准,只有达到涅槃才叫快乐。在这一标准下,世俗的所有快乐都经不起考验,都不是真的快乐。标准高低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别就会很大。譬如我们要做一个精细的东西,自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但是让行家一看,可能就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根本就不达标。在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印度人往往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总是把现实生活看得很美好,以低的标准要求自己。
佛家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人生无我、人生不净,初转,讲无常、苦、空、不净。讲这个道理是为了破除当时印度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破除他们的精神胜利,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式的满足感,指出人生的本质其实是无常、苦、空、不净的。寿命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甚至到一百岁,还是要死亡,还是要人轮回,即便是像天神那样,寿命达到几千年、几万年,还会死亡。人只要有出生必然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三四十岁,甚至七八十岁,根本就不足为贵,寿命一事,原本就是无常的。
佛家认为世人所谓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一种极低标准的快乐。生活本身很没价值很悲惨,却麻醉自己,说自己活得很快乐,这种自我欺骗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是苦。人生是无我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你是领导,上边还有领导,即便是皇帝,上边还有皇太后和很多有权力的大臣,也同样受到制约。没有一个人能够自由自在,而且越是身处高位的人,所受的约束和限制也越多:出门逛街有一大群警卫跟着,要爬山就更得兴师动众,派人把山先搜查一遍,然后才能爬。
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因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的纯粹的自性,而我们的心里更是杂乱无章,各种思想各种念头时时涌出,到底哪一个是我?说不清楚。如此我们在社会里能有什么自由,能有什么自在,连自己都得不到保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能自由自在?所以人的本性是无我的,是空的,不可能有自由。同时佛还指出,现实社会里不可能有清净,人体本身充满各种污秽之物,各种器官藏污纳垢,是不干净的。人自身的干净都不能保证,环境的干净就更不能保证。不论你多富有,家里有多少台吸尘器,也不能保证把所有的灰尘都吸干净。所以人身的清净得不到保证,生存的环境的清净也得不到保证。
人心里的清净更得不到保证。在现实社会里,社会问题很多,如犯罪、贪污、出卖身体、出卖人格尊严,这些现象到处都是,很难找到心灵的净土。所以人生种种无常、苦、空、不净,是不值得留恋的。按照涅槃的标准,按照更深的理解,这个现实社会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只有达到涅槃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清净、真正的自在。所以佛强调人生是苦,激励人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激励人摆脱世俗社会的烦恼,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向涅槃迈进。
佛从几个方面把人生的本质,人生丑恶的一面,完完整整地揭示出来。让大家都认识到原来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快乐和幸福都是假象,都是虚幻不实的,都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真正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是苦,有受皆苦。
P5-7
序言
近佛而明心见性,把握人生学佛者、拜佛者常常在思考:佛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佛所探讨的是人生中的烦恼、痛苦、困惑、生死,也就是说,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学佛、近佛的目的。人生的苦恼,至少包括:出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的事苦恼(怨憎会苦)、同亲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