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中外文论史(套装共4册)》拟采用以纪年为主,以各文化圈大致相似的文论史发展阶段为辅的分期方法,将中外文论史大致分为各个不同的大阶段。公元前2世纪以前为第一阶段。这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希腊时期和印度吠陀时期。中国先秦时期一般为秦统一中国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其中尤以春秋战国时期为重点。由于先秦文化的巨大成就和个性,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史、文学史以及批评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由于秦“焚书坑儒”以及汉“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目录
前言从总体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外文论
第一卷
导论
第一编 中外文论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
第一章 中外文论纵向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中外文化与中外文论的滥觞
第二节 神学的婢女与经学的附庸
第三节 战乱中的兴盛与消沉
第四节 亚洲文论的黄金时代
第五节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
第六节 现代曙光与末世夕照
第二章 中外文化与文论的横向比较
第一节 中外文论的可比性与异质性
第二节 热爱智慧——中外哲学与文论
第三节 迷狂与觉悟——宗教与中外文论
第四节 节欲与顺性——伦理与中外文论
第二编 中外文论的滥觞与奠基
第二卷
第三编 中国两汉、古罗马与印度孔雀王朝及贵霜帝国时期文论
第四编 公元三至六世纪的中外文论
第三卷
第五编 公元七至九世纪的中外文论
第六编 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外文论
第四卷
第七编 公元十四至十六世纪的中外文论
第八编 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外文论
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三、中西文论的奠基时期还是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轨迹,沿着世界文学理论这条漫漫长河往下探幽揽胜吧。
中外文论的奠基时期是中国先秦与古希腊时期,而同期的印度则没有发现文论兴盛的迹象。因此,在奠基时期我们基本上不涉及印度文论。
中国先秦诸子并出,“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恰值古希腊哲人峰起、学术繁荣的黄金时代。中西方的圣哲们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且影响深远的基本理论观点,形成了世界文学理论的第一次高峰,奠定了中、西文论的基本学术话语系统与基本文化范式。
毕达哥拉斯(前580一前500)、赫拉克拉特(前540一前480)大致与老子(生卒不详)、孑L子(前551一前479)同时。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拉特同时提出了“美在和谐”的命题,老子提出了“大音”、“大象”。
与毕达哥拉斯等人相似,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孔子,也追求一种和谐之美。不过,毕达哥拉斯等所讲的和谐,是一种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的形式和谐美,而孑L子则与之不同,孔子讲和谐,先是从伦理道德出发。孔子推崇中庸的道德,认为“过犹不及”。文学艺术,同样如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风才是想的,它符合中庸之德,不过分,具有和谐之美,因为“和,乐之本也”。这就是后世奉为金科玉律的中和美,“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为了达到这种和谐美,孔子遂主张节制情感,反对过分的情感宣泄,反对太浓艳之作,“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郑声淫”。这种和谐说,实质上是以伦理道德观念来节制文学中情欲的抒发宣泄,是一种偏重功利主义的文艺思想。显然,孔子心的是文艺的社会功能。他说: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④文艺并不仅仅是敲敲钟打打鼓,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功用:可以“事父”、 “事君”,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授之以政”,“使于四方”,更可以使人们“无邪”。从而达到人心淳和、天下安宁的局面。苟有违背这种社会功能,无论其艺术水平多高,孑L子皆不能容忍。孔子这种文艺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学理论,使中国古代文论常常偏重于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一隅,产生了占主要地位的“文以载道”的文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