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想为智识精英鸣不平,因为坚信智识终有一天会回归,从来不相信一个排斥智识精英的社会能良性发展;不想为严肃文学唱悲歌,因为文学本身从不应该占据中心位置,但也绝不相信“文学已死”的谣言;不想为边缘国家文学喝赞歌,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学确实仍无法和文学传统大国相抗衡,中国对这些国家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仍不充分,正视问题是发展的第一步。只要我们还承认文学本身的意义,还承认文学研究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关注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边缘存在的价值,是文学与文学研究发挥其意义与价值的重要表现。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穿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巴基斯坦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巴基斯坦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第二章 睡莲香四溢——孟加拉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孟加拉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第二节 孟加拉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三语石的鸣响——斯里兰卡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斯里兰卡小说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斯里兰卡佛教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第三节 斯里兰卡其他文学样式在中国的翻译
第四节 斯里兰卡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小结
第四章 跨越喜马拉雅——尼泊尔文学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尼泊尔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尼泊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小结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尼泊尔
小结
第五章 大月氏“东归”——阿富汗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阿富汗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阿富汗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小结
第六章 飞越吕宋海峡——菲律宾华人文学与中国现当代
文学
第一节 中华雨露与菲律宾茉莉
第二节 生存困境与演化突围
下篇
第七章 “自我”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在中国
第一节 伊克巴尔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伊克巴尔在中国的研究
第八章 “无国界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在中国
第一节 翁达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翁达杰在中国的研究
小结
第九章 “媚俗”作家奥罕·帕慕克与他的中国情缘
第一节 奥罕·帕慕克其人、其文、其事
第二节 《我的名字叫红》:书写东西方文化冲突
的文本
第三节 奥罕·帕慕克在中国
第十章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创作及其在中国的境遇
第一节 胡赛尼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胡赛尼小说在中国
附录1 寓意于形——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
附录2 冲击与分野——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境遇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这篇小说虽情节简单,却具有一种戏剧式的悬念。其中精准的心理刻画,是对奥玛尔回家途中及其面对家人时的心理书写,含蓄而又不失深刻,对人物塑造和小说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小说介绍者白开元介绍,阿查德1954年毕业于达卡大学孟语系,曾任达卡学院院长,孟加拉国驻苏联使馆文化参赞,政府官员。他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描写画家查赫特坚忍不拔进行艺术探索的《第二十三号油画》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艺创作奖。还写有多部诗集和短篇小说集。其作品“题材广泛,在心理刻画、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①。
2005年,孟加拉裔英国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代表作《砖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中国翻译家蒲隆。②莫妮卡·阿里,1967年出生于东巴基斯坦的达卡,1971年因巴基斯坦内战离开家人,去了英国。她在英国波士顿长大,曾在牛津大学瓦德海姆学院接受政治、哲学和经济教育。2003年,阿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砖巷》出版,随即好评如潮,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移民作家,甚至是整个当代英国文学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出版当年,阿里即在《格兰塔》杂志十年一度的评选活动中被誉为2003年20位英国年轻小说家之一。《砖巷》也先后荣获2003年国家图书评论、2003年布克奖提名及2004年大英图书奖。
《砖巷》描述了孟加拉人(包括生于孟加拉的英国移民后代)在英国的生活状态。小说女主人公纳兹奈恩生于传统的孟加拉家庭,受母亲“一切都要顺从命运”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婚后随丈夫到英国居住,住在孟加拉人聚居的村落里,并生了两个女儿。在与社会及朋友、情人的接触过程中,纳兹奈恩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意识增强。当其身为孟加拉英国移民的丈夫查努无法适应英国生活,并准备带全家离开时,她却决定带两个女儿留在英国,融入这个社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