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论丛:俄罗斯现代文学史》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是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俄罗斯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深人的研究,具体涉及对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俄罗斯域外文学(侨民文学)、在苏联存在期间内一系列作家作品的重新审视,对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的“苏联文学”的重新评价,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新考察,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重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鲜明意识。
目录
前言
一 白银时代,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开端
二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
三 安德烈·别雷
四 “阿克梅派”诗人
五 俄国未来主义及其变体
六 两世纪之交的俄国现实主义
七 马克西姆·高尔基
八 诸流派之外的作家与诗人
九 两大文学板块的形成
十 1920年代的苏联文坛
十一 未完成的探索
十二 域外俄罗斯文学“第一浪潮”
十三 伊万·布宁
十四 流亡作家与诗人
十五 1930——1950年代初的苏联文坛
十六 突破日丹诺夫主义的努力
十七 安娜·阿赫玛托娃
十八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十九 域外俄罗斯文学“第二浪潮”
二十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如果说,列米佐夫写于俄罗斯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小人物”的,那么,他在国外的许多作品,依旧是以“大地上被压制的生命”为主要关注对象的。这一题材侧重在他20—30年代的作品中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城市的喧哗》(1921)表现出人类生活中充满了混乱,宿命论思想控制着许多人。作家似乎到处都看见、听见、感觉到了痛苦。他描写了随处可见的痛苦,并且把自己内心的悲剧感提到这样一种高度,即:悲剧在他那里成为“存在”的一种原则。《断片:罗赞诺夫书信》(1923)由罗赞诺夫的信件、便条和列米佐夫的答复构成,一方面是两位作家对人生、历史、时代和日常生活的印象、感觉和沉思的记载,其中不乏格言警句式的议论与随想;另一方面又以信件之问的说明性文字中传达了列米佐夫在异域环境中对当年的彼得堡知识界生活、对已故的罗赞诺夫本人的怀念。《写在文字中的俄罗斯》(1922)同样显示出作家对民族生活和时代事件的思考。对于作家来说,这“写在文字中的俄罗斯”就是真正的、不朽的俄罗斯。列米佐夫对生活中悲剧性现象的敏感、对弱者的同情,同样表现在这后两部作品中。这些作品还表明,语言的形象性是列米佐夫创作生命之树上活力的枝叶。他善于从各个不同时代的,甚至是“陈腐”、古旧的语言中寻找出有生命力的词汇来,一经使用,便显示出高度的形象性。《被掀动的罗斯》(1927)是列米佐夫写于国外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的背景是1917年两次革命前后的彼得格勒。但作家无意于写出一部由宏大的历史场景、叱咤风云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文献等构成的史诗,而是要创造一部个人日常生活的综合性的编年史,同时又是关于俄罗斯的思想的编年史,通过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与个人心灵中的“偶然的”思想闪现,描绘出一幅全景图。作者把人们带到了1916—1921年间俄罗斯历史发生变动时期的彼得格勒,描写了那时的涅瓦河畔、聚集的人群、民众的行进队列、门房的小屋、取暖棚、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一面是充满激情的、暴风雨般的、火山爆发式的预言性场面,一面是平缓的生活之流,“没有屈服的”居民日常活动,家庭生活的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