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讲话. 第4 册,两汉文学(风行宝岛三十年的文学史著作,台湾“文复会”组织,遴选台湾十八院校百余位大家,逾300场讲座,对古典文学作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

价格 48.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上世纪乃新旧文学之分水岭,亦古典文学坠废之时。此时,台湾老派学人尚在,他们亲手培养的一代学者已蔚然成林。有鉴于此,台湾
“文复会”决定靠他们对古典文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拟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代文学相续接。
上世纪七零年代初,台湾“文复会”联合“国家文艺基金会”出面发起,由学者魏子云主持,遴选古典文学各领域硕学之士,定时在台湾各地做讲座。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等台湾学人,尽在其列。讲座执行10年,逾300场,讲稿在八零年代初集结出版,书稿系由魏子云主编。
“文复会”设有专人安排学者讲座,魏子云亲临商榷,每场讲座内容,皆由此领域体认的人主讲,如《诗经》当中的《王风》《齐风》与《魏风》即分由王熙元、叶庆炳等主讲。
全书结构安排,第一册系概说部分,由经、史、子、集角度对古典文学作纵向的梳理。自第二册起,将先秦、两汉、魏晋直至清代文学,进行横向展开。先秦因年数久远,成就为诸代之冠,安排有第二、第三两册,其余各代皆安排一册。
每一册当中,均将文学所处时代大势和文学流派作一通盘开示,以明彻大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的渊流与演易。之后,再对历代大家、重要作品进行专项解读。
全书内容皆出自讲稿,故不作艰深的理论探求,而通俗平易,深入浅出。全书作者,皆亲炙老派学人,文史并举,其中多有如余培林、黄锦鋐这样的史界大师,对历代时势,俱有深入理解,对古典文学既富于见识,亦极有兴味,读者可于字里行间亲睹其出入文史之从容,纵横议论之风范。
本书为第4册,讲说两汉文学,由叶庆炳概述两汉四百余年之文学面貌后,以文体及经典作品为部,分别探讨源流、介绍作家、考证掌故、赏析作品等,将汉代文学分四部讨论:史记之部,讲述司马迁与《史记》之体例、义法,择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传世名篇作析赏选读;汉书之部,讲论《汉书》的成书与体例,商榷《艺文志》的读法,并择传中的名篇作选读;汉赋之部,择八位汉赋名家,讨论其生平与作品;汉诗之部,由汉初各体诗歌的作家、作品,到汉乐府、五言诗综论,及五言抒情诗名作《古诗十九》,长篇叙事诗双璧《孔雀东南飞》、《悲愤诗》等,均有精到之说。

目录

两汉文学概述? ?叶庆炳(1)
第一篇?史记之部? ?(9)
司马迁与史记? ?黄锦鋐(11)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 ?李鍌(26)
史记选读——留侯世家? ?黄永武(61)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 ?李殿魁(85)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 ?胡自逢(116)
史记选读——刺客列传? ?吴宏一(130)
史记选读——游侠列传? ?吴宏一(144)
第二篇?汉书之部? ?(157)
汉书的成书及其体例? ?李威熊(159)
汉书艺文志的读法? ?刘兆祐(178)
汉书选读——霍光传? ?刘兆祐(186)
汉书选读——李广苏建传? ?罗宗涛(202)
汉书选读——范滂传? ?魏子云(210)
第三篇?汉赋之部? ?(219)
汉赋名家——贾谊与枚乘? ?齐益寿(221)
汉赋名家——司马相如? ?简宗梧(240)
汉赋名家——东方朔? ?魏子云(250)
汉赋名家——扬雄? ?简宗梧(256)
汉赋名家——班固? ?胡自逢(262)
汉赋名家——张衡与王褒? ?黄锦鋐(273)
第四篇?汉诗之部? ?(287)
汉初的诗? ?方祖燊(289)
汉乐府综论及选读? ?邱燮友(308)
汉五言诗综论? ?汪中(339)
古诗十九? ?方瑜(354)
蔡琰悲愤诗? ?李鍌(379)
孔雀东南飞? ?叶庆炳(383)
编后记? ?(396)

摘要与插图

一、司马迁的创造性
我先要谈的是司马迁的创造性,当然司马迁在文学上的创造性,是由于他一生的经历。各位知道,他是山西人,他的老家正好是在陕西和山西交接的汾水、黄河两岸的地方。这个地方,因为好像一个门阙,前人就将它叫做龙门。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时,但也有人说他是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时,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做详细的探讨。各位都知道,他的父亲是司马谈,在汉朝做过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就开始诵读古文,而他自己说在二十岁的时候,南游江淮(今江苏、安徽)上会稽探禹穴(今浙江绍兴县),窥九疑(今湖南宁远县南)浮于沅湘(今湖南省),然后又向北,涉汶泗(今山东省一带),讲业齐鲁之都(山东临淄、曲阜县),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今山东邹峄县峄山之地),厄困鄱、薛、彭城(昔属鲁地),过梁、楚(今河南、安徽交界)而归。从他自己所说的经历来看,他的足迹几乎游遍了大江南北,只是没到过闽、粤而已。
司马迁回去以后,就出仕为郎中,郎中的职务,在汉时担任皇宫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征伐的工作。以后他开始在外交政治上活动,出使征巴蜀以南(今四川、贵州一带),南略邛、笮、昆明等地,足迹走遍中国西南各省。那时正好武帝开始封禅大典,这是一件重大的庆典。他父亲因事留在周南(今陕西以东之地),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含恨忧郁病危,刚好司马迁出使回来,他父亲就遗命叫他论述《史记》,司马迁听了以后,俯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意思是说,我虽然不才,我必定要将先人所遗留下的资料,把它编写成为一本史书,不敢有遗漏。
他父亲死后三年,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做太史令,因此能够看许许多多的书,也有任务和责任去记述古代的许多历史,这时他是三十八岁。过了五年之后(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已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但没想到还没写完,就遭受到残酷的宫刑。事情是这样的,天汉元年(前100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是受困不得已而降,并不是存心背叛汉室,汉武帝听了的愤怒,认为李陵投降,司马迁还替他辩护,要将司马迁处死,后来幸亏有人替他求情,改受腐刑。又因家贫,不能用金钱赎罪。司马迁受腐刑,不但是肉体受摧残,心理上的打击也很大。他曾经说过两句话:
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报任少卿书》)
说耻辱的是受宫刑。照道理说他应该自杀,为什么他不死呢?也就是为了《史记》没有完成。他要继承他父亲的志业,所以他隐忍苟活,没有自杀。在《报任少卿书》中他说得悲痛。任少卿就是任安,当时为东门守将,因巫蛊案入狱,当时司马迁做中书令,亲近武帝。因此,少卿求他向武帝说情。他答复少卿说: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之所以隐忍苟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想想他当时替李陵辩护,差点丧命。今天假如再替少卿辩护,若武帝一生气,连性命都没有了。否则,他与李陵并不认识,都替他求情,何况是少卿呢?这封信写得很动人,隐隐约约地提到没有替任少卿辩护的原因,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继承写作《史记》的大业。
二、史记的内容及名称
(一)内容
根据记载,《史记》的内容上至黄帝,下迄武帝。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三○篇;大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创造性的著述。写完后大概略为修饰,第二年,司马迁就去世了。所以他大约卒于武帝末年。在司马迁过世之后,《史记》有部分流传于民间,篇中颇有缺失,以后有人说部分是褚少孙所补。《史记》之所以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