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讲话. 第3册, 周代文学. 诸子部分(风行宝岛三十年的文学史著作,台湾“文复会”组织,遴选台湾十八院校百余位大家,逾300场讲座,对古典文学作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

价格 46.8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上世纪乃新旧文学之分水岭,亦古典文学坠废之时。此时,台湾老派学人尚在,他们亲手培养的一代学者已蔚然成林。有鉴于此,台湾
“文复会”决定靠他们对古典文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拟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代文学相续接。
上世纪七零年代初,台湾“文复会”联合“国家文艺基金会”出面发起,由学者魏子云主持,遴选古典文学各领域硕学之士,定时在台湾各地做讲座。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等台湾学人,尽在其列。讲座执行10年,逾300场,讲稿在八零年代初集结出版,书稿系由魏子云主编。
“文复会”设有专人安排学者讲座,魏子云亲临商榷,每场讲座内容,皆由此领域体认的人主讲,如《诗经》当中的《王风》《齐风》与《魏风》即分由王熙元、叶庆炳等主讲。
全书结构安排,第一册系概说部分,由经、史、子、集角度对古典文学作纵向的梳理。自第二册起,将先秦、两汉、魏晋直至清代文学,进行横向展开。先秦因年数久远,成就为诸代之冠,安排有第二、第三两册,其余各代皆安排一册。
每一册当中,均将文学所处时代大势和文学流派作一通盘开示,以明彻大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的渊流与演易。之后,再对历代大家、重要作品进行专项解读。
全书内容皆出自讲稿,故不作艰深的理论探求,而通俗平易,深入浅出。全书作者,皆亲炙老派学人,文史并举,其中多有如余培林、黄锦鋐这样的史界大师,对历代时势,俱有深入理解,对古典文学既富于见识,亦极有兴味,读者可于字里行间亲睹其出入文史之从容,纵横议论之风范。
本书为第3册,按文学史乘的递嬗,讲论周代文学,撷先秦诸子百家言论中的文学精髓加以探讨解说,重点在其文的内涵。诸子散文,古书皆入于子部,本不是纯粹文学性的作品,本书专意于从文学的角度析赏、讲论,对较富于诗意的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论述较详,晏子、公孙龙子、李斯、吕氏春秋等占用篇幅则较少。全书分老庄之部、墨子之部、孟子之部、荀子之部、韩非子之部及其他,共27讲,对诸子之生平、文学观、散文艺术、文学特质等均有精辟析论。

目录

第一篇?老庄之部? ?(1)
老子与文学? ?尉天骢(3)
庄子文学的特质? ?黄锦鋐(9)
庄子的寓言? ?傅锡壬(21)
庄子的散文形态? ?王仁钧(41)
从庄子谈艺术创造的原理? ?颜昆阳(59)
第二篇?墨子之部? ?(75)
墨子——热情救世的巨子? ?王冬珍(77)
墨子的文学观? ?王冬珍(97)
墨家的辩术? ?王冬珍(116)
墨子书的文学价值及影响力? ?王冬珍(144)
第三篇?孟子之部? ?(161)
孟子的辩论术? ?余培林(163)
孟子中的小说雏型? ?王熙元(173)
孟子的譬喻技巧及其对后世文学影响? ?张学波(185)
孟子的文人性格? ?魏子云(193)
第四篇?荀子之部? ?(209)
荀子——一个奇特的思想家? ?陈修武(211)
荀子学说在人群共同生活中的建设性价值与潜在灾难性? ?陈修武(222)
荀子的文学观——他如何看诗? ?陈修武(231)
荀子的文学观——他如何看音乐? ?陈修武(240)
荀子一书的文学价值? ?陈修武(250)
第五篇?韩非子之部? ?(255)
韩非——一位悲剧性的思想家? ?周富美(257)
韩非的文学观? ?周富美(262)
韩非散文的艺术? ?周富美(271)
第六篇?其他? ?(285)
晏子春秋及其散文? ?王更生(287)
公孙龙子及其文学? ?刘兆祐(315)
李斯之生平、著述及其文学? ?李威熊(325)
李斯的文学观? ?蔡信发(337)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田凤台(348)
吕氏春秋的思想与文学? ?董金裕(373)
编后记? ?(380)
 

摘要与插图

  一、古书中“小说”一词含义的演变
“小说”二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然指的是一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
其次,《荀子?正名》有“小家珍说”一词,与庄子所说的“小说”,意义相同,内容大约相当于后世杂记琐事之类的书。
后来,“小说”一词成为汉代目录学家用语,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里有《诸子略》,专门编录诸子方面的书,其中录了十家,小说家放在,共收录“伊尹说”、“黄帝说”等小说家书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班固的注解说这些书:“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因为语句浅薄,好像不应该是伊尹、黄帝那个时代的产品,而是后人假托伊尹、黄帝的意思写成的。班固的注解有时候说:“迂诞依托。”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所搜集的小说家言,都是一些迂诞的、依托的、浅薄的、虚妄的琐碎言语。这些书都已散失,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它们的真实内容,我们无从了解。
《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列为十家之一,而且班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可见他只承认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九家为自成流派的诸子之学,“小说”只是不成体系、不能入流的一家,对小说颇有轻视的意味。这个传统的观念,对中国后来小说之不发达有相当的影响,虽然当时所谓“小说”与现代小说意思不一样,那时,目录学家为了图书分类编目方便起见,把内容浅薄琐细,甚至荒诞不经的书,一律划归小说一类,自然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不尽相同,但内容还是有些相近的地方。
《汉书?艺文志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可见当时所谓“小说”,是市井小民就大街小巷间流传的话题、道途听闻的一些传说,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注意这个“造”字,“造”就是虚构的意思,这一点可以说跟近代西方对小说的认定相符,近代西方所谓小说,就是指虚构出来,以散文写成的故事性作品,那么《汉志》所谓“小说”,便已涵盖了这一概念。
“小说”在当时既不能与圣经贤传相比,也不能与史籍诸子同流,所以常常被看成小道。但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得不承认:“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班固也说,“如或一言之可采”、“亦使缀而不忘”,而称之为“刍荛狂夫之言”,所谓“刍荛”,就是砍柴割草的樵夫,是古代广大社会劳动群众之一,他们常在一天辛劳工作之余,也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讲些故事来消遣。这些樵夫多半隐居在山林中,远离世俗,但他们多通晓历史兴亡、人间盛衰的事,所以,他们常常是这类故事材料的来源。
在文学作品当中,尤其是元明清的小说戏曲,樵夫常与渔夫相提并论而称“渔樵”,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一开始就有一西江月词,其中有两句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孔尚任在《桃花扇》的余韵中也说:“渔樵闲话兴亡。”又说:“渔樵同话旧繁华。”可见渔翁、樵夫都是古来善于说故事的人。至于“狂夫”,是指习惯上喜欢放言高论、想象力丰富,也善于编造故事的人。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了解“小说”这个名词,从庄子经过荀子,发展到《汉书?艺文志》以来,它的涵义已逐渐清楚地指大街小巷、市井小民乐听爱说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时也有可采取的言论,或具有启发性的道理。换句话说:小说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给人娱乐,一方面也可以给人教诲,也就是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
从文学的起源这个观点来看,上古时代的人民,他们生活在农业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身体劳动之余,唱唱歌、跳跳舞,足以解除一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