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赏中国名联

价格 28.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楹联是中国文学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诗中 诗”,具有文字精练、平仄韵律对仗工整的鲜明特点 ,恰因其短小而更见作者之功力。《通赏中国名联》 的特点是“通”和“赏”,通过对大量楹联佳作妙构 的赏析,引导读者品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妙高佳,提 高文化品位;通晓楹联的发展,加深对中国楹联文化 意义的认识:滋润文化心理,培养文化兴趣,提升文 化修养。

目录

上编  对联通说
第一节  印象·对联
第二节  出身成分
  一、华夏文化孕育
  二、母语汉语独生独养
  三、桃符·门神·对联
第三节  对联小传
  一、唐代之前:寄人篱下
  二、唐代:自营家园
  三、宋明:初放光明
  四、清代:展露辉煌
第四节  对联特征
  一、格律严谨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称
    4.节奏相应
    5.平仄相谐
    6.内容相关
  二、宜美宜用
  三、亦庄亦谐
第五节  修辞技巧
  一、语音修辞
    1.谐音
    2.异音
    3.同音
    4.拟声
    5.假称
    6.绕口
  二、文字修辞
    1.析字
    2.嵌字
    3.同旁
    4.换位
    5.复辞
    6.顶针
    7.虚字
    8.缺隐
  三、词汇修辞
    1.叠词
    2.回文
    3.串组
    4.转类
    5.用典
    6.用数
  四、语法修辞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
    5.衬托
    6.对反
    7.双关
    8.歧义
    9.设问
    10.反问
    11.反语
    12.层递
    13.分总
    14.排比
    15.反复
    16.拈连
  五、特殊修辞
    1.集引
    2.增改
第六节  对联欣赏
第七节  对联分类
下编  名联通赏
第一话  励志联
第二话  惜时联
第三话  勤学联
第四话  修身联
第五话  气节联
第六话  治家联
第七话  处世联
第八话  交友联
第九话  忧国联
第十话  妙趣联
第十一话  讽刺联
第十二话  春联
第十三话  婚联
第十四话  寿联
第十五话  挽联
第十六话  行业联
第十七话  胜迹联
第十八话  长联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一、唐代之前:寄人篱下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 的对偶诗句,这些对偶诗句 可以说是对联的“前世”。它们要么在经文中,要么 在大赋中,要么在古体、近体 诗等文学体裁中四处流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流传到现在的几句上古三皇五帝时代的歌谣可以 看作是对偶句的开端。比 如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到了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了。传说, 人文始祖伏羲老先生画有八 卦,后来周文王又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就是《 周易》。其中的《乾卦》和《坤 卦》的《象辞》句分别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词到现在仍在用,而这两 句也是颇为工整的对偶句。另 外,经过孔老夫子修订的《诗经》中也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意境优美,对偶工整。而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对 偶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到了汉代,辞赋兴起,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 称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 普遍而自觉地运用到赋的创作之中。
     同时,汉乐府中的对偶句也更趋工整。如“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偶句的运用更为普遍,以致 发展到,形成了四字六字 交替使用的骈体文,所以这种文体又称“四六”。此 类文体全是四字六字,四字六字 地押韵。但是,也容易导致为押韵而押韵,读起来虽 然朗朗上口,却多是空话。
     当然,在骈体文盛行的时候,也有一些诗人写下 了对仗极为工整的诗句。如 谢脁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二、唐代:自营家园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不过要是闹独立也是需 要勇气和时机的。到了唐 代,对联的“前世”对偶句历经两千余年的磨难,终 于从作为诗文的一个修辞法则 独立出来,而自成一家。
     大唐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在当时不亚于 现在的美国。文化上,诗、 文、书、画都出现了一些登峰造极之作,尤其以唐诗 。唐代初期,绝句和 律诗开始成型,李白杜甫们的对仗技巧渐渐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地步。而律诗和 绝句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为对联的写作 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练笔 平台。
     其中,“四声”的发现和“平仄概念”的确立对 于律诗和绝句的形成起着 重要的作用。汉语“四声”,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 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对于我 们的先辈们来说,汉语四声的发现却极为艰难。
     其中,佛教的传人和佛经的翻译对四声的发现起 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后来又 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三声)两大 类。这就是平仄的概念。
    “四声”的发现和“平仄概念”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 汉语的音调美。有升有降,有 高有低,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和错综美, 这也为极其注重平仄关系的对 联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对联在唐代独立,自营家园,还有实实在在的 史实证据。据说,才高八斗 的李白在游历湖北蕲州三角山会龙池时,诗兴大发, 题有一联: 山高猛虎啸 潭静老龙吟 联句词性大致相合,平仄基本相谐,已经符合对联的 特征。
     此外,相传当时蕲州三角寺的住持是一位高僧, 也为蕲州三角寺题有一联: 三角山前三角寺 九龙桥上九龙庵 三、宋明:初放光明 宋、明两朝是对联艺术初放光明的时代。虽说宋 代对联仍以桃符名之,但其 载体已大大越过了桃符板的限囿,门前柱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