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编著的《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试图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所选凯恩《摧毁》和《渴求》、尼尔逊《审查者》、马勃《亲密》、麦克多纳《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这六部剧作均热演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和世界各地,它们已成为西方的当代经典。
摘要与插图
1999年2月寒冷的一天,英国戏剧家萨拉· 凯恩在伦敦金斯大学医院自杀身亡,年仅二十八岁。作为新生代戏剧家,她生前的几部剧作曾招致英国戏剧界及评论界的抨击与责难;而她个人也同其作品一样颇受社会舆论的非议。可当她离世后,世人又都为她生前剧作所蕴涵的那种人文关怀及艺术探索而震撼和折服。许多人认为,世界失去了20世纪末秀的剧作家。
凯恩在她短短一生中留下了一系列不朽剧作:《摧毁》(1995)、《菲德拉的爱》(1996)、《清洗》(1998)、《渴求》 (1998)和《4.48精神崩溃》 (1999,该剧在她去世后于2000年上演)。她的作品标志着英国新生代戏剧直面戏剧浪潮的兴起。她是当代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和马克·雷文希尔等新生代剧作家将当下人类世界中野蛮可怖的真实场景搬上舞台,迫使观众直面当代社会中赤裸血腥的战争、暴力和性迫害,从而激发人们的道德勇气,呼唤人们的良知灵性。凯恩作品《摧毁》中的战争恐怖与种族屠杀、《菲德拉的爱》中的乱伦和血腥暴力、《清洗》中的毒瘾、性虐和酷刑迫害等无不体现了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本质。
1971年2月3日,萨拉·凯恩出生在英国爱塞克斯郡布伦特伍德附近的凯尔维登哈奇。其父母均为虔诚至极的基督教徒,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每日镜报》的新闻记者。后来她父亲担任了《每日镜报》东英吉利区经理,母亲则放弃教师工作全职照顾萨拉和她弟弟。萨拉年少时兴趣广泛,极其聪颖好学。她深爱曼联足球队,笃信上帝。然而,岁月荏苒,在失去对宗教的狂热后,她描绘自己少年时代的信仰是“全神贯注的,涅架般的疯狂愚蠢”。在入读申菲尔德中学后,她开始了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习作。虽然她不喜欢学校的生活,但念念不忘当年爱的老师,“我的英文和戏剧老师出类拔萃——他们鼓励我阅读、写作和演剧,这正是我好的。” 在高中时代凯恩参加了地方剧社,还导演过契诃夫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她甚至曾旷课在索霍理工学院的一部戏里担任助理导演。
以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她带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考入了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戏剧系。在大学剧场凯恩展示了自己出众的戏剧才华和天赋;她成为各种活动的明星并深得校园师生们的喜爱。同时,她也沉湎于演艺界狂放不羁的社交生活,涉足夜总会,交性女友,成为霍华德·巴克戏剧的狂热崇拜者。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的第一学期,她参加了霍华德·巴克《胜利》一剧的表演,在剧中扮演布拉德肖。
巴克本人及其作品对人生与社会的悲观与宿命引起了她心底的震撼与共鸣,巴克的戏剧创作深深地影响了她的艺术和生命道路。
正当她的表演天赋和导演才华令她在表演艺术之路上崭露头角时,她的兴趣又转向了编剧,开始了写作。她的第一部习作叫《病》,这部三部曲的系列独角戏在爱丁堡的一家俱乐部上演。其内容涉及、厌食症以及性本体。人们对她处女作的评价是“浮躁 ”且“粗糙”。
1992年,凯恩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后直接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编剧硕士,师从戴维·爱德加。她并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这时,她开始秘密地创作《摧毁》,一部惊世骇俗,表现暴力迫害及受害者双方心理体验的剧作。在此剧写作期间,她来到伦敦,担任了剧院的文学助理。《摧毁》一剧先后共改了十五稿。1995年,由詹姆士·麦克唐纳导演的《摧毁》在伦敦皇家剧院上演。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