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著的《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
丝毫无误。”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摘要与插图
声音一和声音二,是女人的声音,年轻的声音。两个声音因一个爱情故事相连。
有时候,她们说起这段爱情,她们的爱情。更多的时候,她们说起另一段爱情,另一个故事。但这另一个故事,又把我们带入到她们自己的故事之中。同样,她们自己的故事,也把我们带入到《印度之歌》的故事之中。
与男人的声音即声音三和声音四(在故事结尾处出现)相反,这两个女人的声音感染着疯狂。轻柔甜美之中渗透着毒素。她们对爱情故事的记忆紊乱无序。
大多数情况下,她们说着谵妄的话语,这谵妄既冷静又热烈。
声音一沉迷于安娜一玛丽·斯特雷特的故事,声音二陷入对声音一的激情而难以自拔。
她们的声音应该格外清晰地让人听到,但要依所说内容的不同而强弱有别。当话题转向她们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这些声音真切。实际上,情况几乎一直是这样,因为《印度之歌》的爱情故事,经过不断的渗透,与她们自己的故事渐趋合为一体。不过,其中还是存在着如下差别:当她们讲述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故事时,她们同我们一样,再次发现这一故事,带着同样的担忧,甚或同样的激动。
而当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词语中总有欲念闪烁,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她们彼此间的爱恋有所不同。尤其要体会到声音二的恐惧,面对声音一因亲见故事复活而不断昏厥错乱所感受到的恐惧。那是声音一“迷失”于《印度之歌》故事之中所面临的危险,那故事已成为过去,成为传说,而她自己正是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她正是由此与自己的生命作别。
这两个女人的声音从不放声喊叫,自始至终轻柔甜美。
钢琴演奏着一曲子,节奏缓慢,此曲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曲名为《印度之歌》。
整曲子完整演奏下来,迟缓冗长,为此要占用不少时间,以便观众或者读者脱离开演出或阅读开始时置身其中的公共空间。
《印度之歌》依然继续。
依然继续。
此刻,《印度之歌》演奏结束。
乐声再起。比头次演奏要更“遥远”,仿佛在远离现场的地方演奏着。
这次演奏的《印度之歌》,是乐曲惯常的节奏,布鲁斯曲调的节奏。
黑暗渐趋消散。
黑暗迟缓地渐趋消散之际,突然响起了人声。其他一些人在看着、听着,此前我们以为只有自己在看、在听。
是女人的声音。声音舒缓,轻柔。就在近处,同我们一样处在封闭的空间,却让人触摸不到,无法接近。
(听到并读出:声音~,声音二。)声音一他追随她来到了印度?声音二是的。
停顿。
声音二他为她抛弃了一切。
一夜之间。
声音一舞会之夜?声音二是的。
光线升起,持续升起。《印度之歌》在演奏,持续演奏。
声音沉寂很久,之后再次响起:声音一是她弹钢琴吗?声晋二(迟疑)是的……他也弹……是他,有时候,在晚上,用钢琴奏这沙塔拉之曲……静默。
印度的一处住所。宽大开阔。“白人们”的住所。沙发。扶手椅。《印度之歌》时代的家具。
一架吊扇在旋转,噩梦般缓慢。
窗上配有铁丝网和纱窗,窗外有一个热带花园,数条小径。欧洲夹竹桃。棕榈树。
一切都凝滞着。花园里没有一丝风。室内阴暗凝重。
是晚间吗?不知道。空间开阔。仿金物品。一架钢琴。熄灭的吊灯。室内植物。万物静止,死寂一片,除了那架吊扇,宛如噩梦般旋转。
随着光线缓慢升起,响起同样缓慢的人声,声音轻柔悦耳,背景却令人神伤。
声音一(语似诵读)“麦克.理查逊与沙塔拉一个年轻姑娘订了婚。劳拉·瓦莱里‘施泰因。婚礼定于秋季举行。
之后便有了这场舞会。
沙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