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谷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甚至濒临消亡。
本书是写传统银饰的专著,以总结多年的收藏经历,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书中近千张的饰图片,令人目不暇接。
摘要与插图
“门前一尺春风髻”,宋代发饰沿袭唐制,高髻之风依旧盛行,同时又流行戴各式冠子。仁宗时宫中以白角为冠,冠横长等肩。带此种大冠,乘轿时须侧方能入轿。《宣和遗事》中形容令宋徽宗迷恋的李师师“亸肩鸾髻垂云碧”,“弹肩”是形容冠横长下垂及肩。高髻大冠的流行,使得奢靡之风日盛,宋太宗曾屡发禁令加以整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皇佑元年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逾四寸,广毋得逾一尺……”宋代女性发饰除簪钗花钿外主要还有发梳,材质有象牙、兽角、玳瑁、木、银等等。据陆游《入蜀记》记载,西南一带的妇女,“未婚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出土的宋代发梳也屡见不鲜,如山西太原小井峪出土的镂刻木梳,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半月形角梳等。名的当属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出土的半月形卷草狮子纹银梳,精致富丽,存有唐代遗韵。明朝以后,高髻之风日渐式微,当时典型的高髻名为“牡丹头”,其高度已明显收敛。江南一带开始时兴垂式低髻,如“桃心扁髻”、“堕马髻”等等。明·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记述上海、松江一带的妇女发饰:“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扁,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环,年少者用头箍,缀以圆花方块……挑心定髻、鹅胆心髻,渐见长圆,并去前饰,皆尚雅装。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鬓,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另据杨用晦《冠约》记云:“妇人之髻,时样屡易,有金髻、银髻、珠髻、玉髻、发髻、翠髻、字髻”;“妇人之髻,越变越新,或日松头,又为精头,又有重发,头有一岁而三易新样者”。可见当时妇女发式种类繁多,复杂多变,带之而来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细分。簪钗有长短,使用时,用于发髻正面的簪钗称为“挑心”,用于侧面的称为“掩鬓”,用于顶部的称为“顶簪”,用于发髻后部的称为“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