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书以川渝荣隆地区夏布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夏布的历史发展、材料工具、制作工艺以及当今现状等,并探讨了对夏布工艺的再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本书图文并茂、讲解清晰,适合高等院校纺织服装专业师生、研究者以及广大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概说
上篇 荣隆二昌出夏布
一、自古先布以苎始 12
二、湖广移民入川,机杼之声盈耳 16
三、作坊商铺,产销两旺 24
四、乡村作坊,织布声声 32
五、老街、老店的回响 36
六、岁月的打磨,老织工的生存状态 42
中篇 织苎为布,手艺所系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技 50
二、躬身行力,师徒承沿的工具制造 56
三、活态地传承与核心技艺 66
四、手艺修行,立身之本 82
五、“心”与“手”的劳作,单纯审美的超越 84
六、麻布神歌:劳动中的歌谣 88
七、织布人的社会角色 92
下篇 重振手工方式
一、手工的精益求精 96
二、产销的内在路径 98
三、国外订单的局限 102
四、绿色产品的升值空间 104
五、盘活地方经济的营生 108
六、变革的拐点 110
七、坚持根本,品牌创新 116
八、布艺的延伸 120
九、一种文化策略 124
参考文献
后 记
摘要与插图
三、活态地传承与核心技艺手工织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因为,从原材料加工到夏布成品有十几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细致讲究。荣昌、隆昌地区夏布的织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总结,形成了以下几道核心工序:
1.剥麻
剥麻是夏布加工工艺的第一道工序。夏布要用的原料是麻皮和麻秆之间一层薄薄的纤维,一般每年收割3 次。剥下的麻皮先要浸泡到水中洗去黏液,为刮麻做准备。刮麻,也叫打麻,就是清除纤维上的麻骨、麻壳和杂质,使其保持柔软、整齐。麻条晒干之后就可以绩纱了。
2.绩纱、挽麻团
绩纱分为撕片、卷缕、捻纱、绕纱四道工序。绩纱一般为女工,绩纱时将漂白后的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浸泡,一般浸泡1 ~ 2 天,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原料麻的柔软性,当然也不能浸泡太久,否则容易腐烂。然后把泡好的原料麻,先分成细小的缕儿,然后开始搓,搓成一根根的线,同时把一根根的线搓在一起,连接成一根长线,即捻纱的过程。
在盘龙镇的夏布加工厂里,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安详地坐在那里搓麻团。那一双双沧桑的手,不知道搓了多少麻,织了多少布,因为他们明白,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弃。
麻线接好后,再进行晾干,需要注意的是晾干时,不要暴晒,要进行风干。好天气的情况下一般晾上5 个小时就可以挽麻团了。挽麻团是个细心活,不能操之过急,先要准备这样一个麻团的梭芯,用来固定麻线。就这样绕着梭芯一圈一圈,把懒散的麻线绕成了一个大球,也就是麻团。在古镇里的老老少少都会这门手艺,没事闲在家里,挽上几团麻,还可以卖给一些织布厂家,作为自己的一笔小收入。不过,麻线交易一直以来需要在天没亮之前进行(早晨四五点钟),其原因是其过程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3.挽麻芋子(纬线)
根据质量需要,用一个长约2 寸、内径约1 寸的圆筒挽成麻团,作经线用;用一根三寸长的高粱毛杆或竹枝杆挽成两头大中间小的芋儿,作纬线用。在夏布生产的工厂里,会看到许多忙碌着的老人,他们挎着篮子,遛着弯,可是手上还不闲着,原来他们是在挽麻芋子。这是始的卷纬纱,直接用手拿着梭子,把线绕在上面,抽出芋子棒就可以了,既卷了纬纱还锻炼了身体。
其实,现在的卷纬纱技术已经有所提高了,这里的老百姓还发明了这种卷纬纱的小机器。看起来虽然简陋,却不失小巧灵活,一个木架、一个手柄、一个齿轮和一个圆盘,圆盘上连接两根“丁”字形木条。只要一转动手柄,在齿轮和圆盘的带动下,末端木条就会做有规律的往返运动,一次可以挽两个芋子。不到一分钟挽好两芋子。
看到这些老人,动作利索地在机器上安好两根竹棒做的轴,穿好麻线,一手高高抬起
麻线,与竹棒平行,另一手摇动手柄。只见在皮带的带动下,两根竹棒转动,末端木条往返运动,麻线就忽左忽右地缠绕在竹棒上,很快,两个麻芋子就挽成了,呈“梭”状,眼见一位老人将其从竹棒取下,两端扎紧,前后不到一分钟。我们问:“这么细的麻线,如果断了怎么办?”操作的老人不做声,只见他将麻线扯断,将两个断头并在一起,揉搓后折回与主线再次揉搓:“这样就看不到疙瘩了。”
挽麻线,看起来容易,其实其中有许多技巧,先摇手柄时要尽量做到匀速,其次左手抬线时不能捏得太紧,也不能太松,与竹棒的距离稍远点,而且保持水平,这样挽的芋子才松紧有度。
操作时,一般是先找出线头并缠在线轴上,注意一定要把线头固定好。用手摇机器开始缠线。注意缠线时不要将线缠到线轴外面,将线缠满整个线轴的中部就可以了。手摇的速度要均匀,缠出来的线团才疏密有致。因甩梭时纬线是从线团的